2016年6月17日,在卜蜂水產(陽江)有限公司(下稱“卜蜂陽江”)召開陽江市養蝦協會第三次會員大會暨對蝦養殖技術交流會。陽江市江城區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梁華欽、主任林喜坡、陽江市養蝦協會會長何騰飛、以及來自粵西(湛江茂名、陽江、江門、珠三角)的對蝦養殖戶共40余人參與。
正大集團廣東蝦產業化負責人、陽江市養蝦協會會長何騰飛
據了解,陽江市養蝦協會成立于2016年1月20日,至今尚不足半年,目前協會擁有會員單位36家,第一任會長由卜蜂陽江、廣東正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何騰飛擔任。此次會議,除了陽江市養蝦協會的相關工作匯報,重點是對蝦養殖技術交流。
談及協會組建的初衷,與何騰飛在廣東區對蝦養殖板塊的長遠規劃有關。據了解,除了中國,正大集團在泰國、印度、馬來西亞等國家均建有自己的對蝦養殖示范基地(正大在中國湛江東海島建設的基地,因2015年臺風強臺風毀滅性影響暫停運營),對于自己建設養殖基地的實踐,正大自己摸索了一套模式。而今年,也是正大全球范圍停售種蝦的日子,值此時期,在中國建設自己養殖場,是正大對蝦板塊要在中國走的下一步棋。
“現在珠三角土塘養殖白蝦,90%以混養為主,增氧設備不超過0.75KW/畝,100畝/場管理人員以3人左右為主,軟硬件配套設施都跟不上,無法做到精細化管理,養殖成功率不到20%。在湛江吳川、茂名高位池養殖的池塘,大部分為早期的水泥池,以7-15畝/口塘為主。在連續經歷幾年的養殖挫折,如今缺乏足夠的資金改善池塘硬件,所以有部分養殖戶改塘養沙蝦(日本對蝦),但從目前市場整體養殖情況來看,只有一部分客戶養殖成功,且沙蝦種蝦很大程度還依賴海捕,容易爆發病毒性疾病,養殖風險很大。可以說,現在整個對蝦養殖行業處于退步階段,很多人已經開始打退堂鼓,如果今年養殖沒有賺到錢,基本上就會打算退出對蝦養殖行業。”何騰飛說道。
面對這種現狀,何騰飛認為,對蝦產業再不改變,這個產業很難再繼續下去。對此,正大推出了一種新的養殖模式。“對蝦養殖前期蛻殼頻繁,是最難養的階段,我們的這個模式就是幫養殖戶平安度過這個時間段,這就是我們的‘青年蝦-大蝦養殖模式’。”
在這個模式中,將養殖的每一個階段進行切割,從幼體階段到1公分,從1公分到3~4公分,從3~4公分到7~8公分,這三個階段正大賦予了一個新穎的名詞,叫青年蝦養殖,從7~8公分到養成(20~30頭),則稱之為大蝦養殖。每一個階段都有專門的團隊負責。何騰飛表示:“相對于由一個人全部負責整個養蝦流程管理,分割式一方面可以讓每一個團隊都能對自己負責的技術環節更精更專,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團隊的穩定性。”
據何騰飛跟記者介紹,這個模式在泰國已經獲得的成功,在中國市場也會逐步展開。“今年陽江正大將輸送20名技術員到泰國接受培訓,目前第一批已經有6名技術員前往受訓,在接下來的8月中旬、10月中旬兩批技術員陸續前往。明年我們還會繼續加大“青年蝦-大蝦”養殖人才培養力度,逐漸壯大養殖技術服務團隊。”
卜蜂陽江技術經理范增錦
據悉,今年的早造蝦正大冬棚生態高效養殖模式已經在陽江新潮養殖場成功示范。據卜蜂陽江技術經理范增錦介紹,新潮養殖場今年與正大的合作的5口池塘,養殖103天,平均畝產高達3400斤/畝,成活率95%。這個成績在對蝦養殖成功率低下的今天備受矚目。
而這,還只是正大在中國對蝦市場前進的第一步。“今年上半年我們主要是跟一家高位池養殖場合作,未來,隨著養殖行業的整合,我們更多的是跟大型養殖企業合作,也會成立自己的養殖場。畢竟,這個模式的開展,在資金實力、硬件配置以及養殖觀念上,都需要具備一定的高度,這也是產業發展的方向之一。”
今天,正大在中國的青年蝦-大蝦養殖計劃正在起步,未來,在中國市場它將會走向何方,我們也會持續關注。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