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近日,幾百條帶著黃色小信標的裸鯉,在青海湖周邊進入自然河道。信標將傳回它們的洄游習性、生存能力、種群分布相關的準確信息。
而就在2004年,這個青海湖的獨特種群卻上了《中國物種紅色名錄》,評估等級為瀕危。
“目前青海湖裸鯉資源量6萬多噸,人工增殖放流對青海湖裸鯉資源的貢獻率是23%,12000多噸是人工增殖。”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主任史建全說,這個一直守望裸鯉的漢子,親歷了青海湖裸鯉從2592噸到6萬噸的“復生”。
2592噸!拉響瀕危警報
2002年,人們才第一次精準探測到了青海湖裸鯉的資源量,“2592噸,這個數據是二次核查得來的,而且借助的是中科院水生所的技術和設備,”回憶起當時的探測手段,史建全仍有捉襟見肘的感覺。
這個結果讓人們了解到青海湖裸鯉的危難形勢。
為此,在青海省科學技術廳立項的《青海湖裸鯉資源動態監測與管理》項目中,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包括青海湖漁業生態環境、青海湖面積變化、海拔高程變化、湖水體的理化因子、裸鯉資源量、餌料生物狀況,用了3年時間,這個課題做的非常細!笔方ㄈf。由于項目異常扎實,研究成果榮獲了2005年度青海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從此,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每年都會組織開展裸鯉資源量動態監測,直至2015年,監測探明青海湖裸鯉資源量達到6萬多噸,封湖育魚成效顯著。
人工繁育!打有準備之戰 除了對裸鯉資源及環境進行科學評估外,如何讓資源量上漲是首要問題。人工繁育,隨后放歸是重要的手段。
“這一點,我們是有技術儲備的,”史建全說,裸鯉人工繁育是經歷了20年的摸索實驗階段。上世紀70年代,青海水產所對青海湖裸鯉的狀況卻幾乎一無所知,內蒙古卻會從青海湖往烏梁素海、黃旗河引種青海湖裸鯉進行自然資源增殖。交流合作中,青海水產所開始關注裸鯉問題。從基礎生物學、外部形態、雌雄鑒別,所有的研究都從基本功開始。
1981年,青海水產所重新組建,工作核心就是要攻克人工繁育難題。1983年7月31日,青海水產所第一次實現技術突破,完成草魚的人工繁育技術。1985年,突破鰱魚人工繁育技術,這樣,青海水產事業才算有了起步。
“1988年,我們基本做出了人工繁育工作,培育的也非常好,這算第一次把青海湖裸鯉人工繁育的問題攻克了!笔方ㄈf。
人工繁育魚類,溫度是關鍵問題。西寧溫度比環湖地區至少高3℃,過不了一周,裸鯉就受不了。更重要的是,當時只想著引種魚齡大、性腺發育成熟的,沒想到到了西寧,性腺反而退化了。
“選規格小、成熟度稍差點的,讓它慢慢適應,就像哄小孩一樣,在你的精心呵護下,它不產它自己都不好意思了!笔方ㄈχf起往事。
步入正軌!系統研究拉開帷幕 自2002年始,裸鯉救護中心先后承擔了《水域生態環境》《青海湖裸鯉原種保存》《青海湖裸鯉人工增殖放流》等多個項目。特別是人工增殖放流工作,截至2015年,已經在青海湖投放了9000多萬尾魚苗。青海湖裸鯉資源量的快速提升,人工增殖放流功不可沒。裸鯉資源量有這么大幅度的提升,還得益于環境的改善,當地政府徹底解決了廣受詬病的攔河筑壩問題。2016年,2個湟魚家園、7個過魚通道按期竣工投入試運行,解決了人畜飲水、農田灌溉、泄洪調閘、湟魚洄游等問題。
從2006年到2012年,裸鯉救護中心利用6年時間做青海湖餌料生物調查。結果顯示,整個青海湖竟然能支撐起42萬噸的青海湖裸鯉資源量。
對青海湖裸鯉開展的研究表明,裸鯉族群的繁榮與否仍時刻處在變數上——
甘子河是靠近青海湖北角的一條陸封淡水河,由于雨水充沛,河水上漲后淹沒了附近牧戶的草場,牧民為保護草場私自開挖大壩,使得甘子河的淡水順勢注入了青海湖。青海湖裸鯉就迎著水勢,溯河而上進入甘子河產卵。原本甘子河內就有種被命名為甘子河裸鯉的湟魚。那么問題來了,甘子河裸鯉會不會也進入青海湖?它是能適應青海湖水體環境?它們會發生雜交嗎?如果它們和平相處了,又會不會打破青海湖環湖原本趨于穩定的生態平衡?……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要面對的問題仍在相繼到來。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