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養殖車間內,技術人員在展示海馬。 記者 張虎林 攝
文登一家水產養殖場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探索,試水海馬“工廠化養殖”終獲成功,目前已經繁育出30余萬尾線紋海馬,這將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文登水產養殖業轉型升級。
7月15日,記者走進澤庫鎮劉家村附近一家水產養殖場,在養殖大棚里,分布著一個個水泥池子。透過清澈的海水,記者看到池子里面蠕動著密密麻麻的海馬,不同池子里的海馬大小也不同,原來它們是按照出生日期分開喂養的。
據了解,海馬是名貴的藥用海水魚類,素有“南方人參”之稱,是我國傳統的名貴中藥材。由于天然海域中海馬資源貧乏,人們開始考慮人工養殖。可是海馬對養殖環境要求極高,人工養殖條件下的成活率一直是個問題,國內有不少養殖場嘗試養殖,但養殖規模比較小,滿足不了市場的需求。
“海馬養殖技術與其它海水魚類相比還不夠成熟,養殖的成本也偏高,因此,海馬養殖難以規模化。”養殖場負責人俞蘭良說,在經過市場調研后,他們決定嘗試海馬的規模化養殖。文登的海產養殖業比較發達,在很多養殖領域獲得了成功,積累了很多經驗,這也為他們開展工廠化海馬育苗和養殖打下了基礎。
對此,他們在2014年10月投資10萬多元,引進了多個海馬品種,根據海馬品種分批次嘗試孵化繁育。為了減少風險,養殖場剛開始時只是在魚缸里小心繁育。雖然以前有過多年的水產養殖繁育經驗,但面對陌生的海馬養殖,一切都是在嘗試。加上海馬要求的生長環境比海參、鮑魚及蝦蟹等傳統養殖品種苛刻了許多,俞蘭良就帶領團隊努力探索,到其他養殖場參觀學習,到網上查資料。同時,還與天津的高校進行技術合作,對海馬養殖給予更高的技術支持。
經過探索,俞蘭良和他的團隊掌握了海馬的習性,攻克了水溫、光照、水質、鹽度等方面的養殖技術難題。2015年2月,繁育的線紋海馬成功進行了孵化繁育,當年4月份成功繁育5000尾,到了10月份已經繁育5萬多尾,這讓俞蘭良高興不已。經過后續的不斷努力,如今已經繁育到30余萬尾。下一步它們準備嘗試加入循環水設備進行海馬養殖,進一步提高其存活率。
“目前,我們正在開展海馬產業鏈研究,準備推進養殖產業化,進行生產加工一體化,慢慢形成產業鏈,讓海馬及其產品可以走進尋常百姓家。”俞蘭良說,他們希望能找到一種類似于海參、鮑魚等海珍品水產養殖的產業發展模式,發展海馬的深加工,生產膠囊、保健品和即食產品等。除此之外,他們還準備成立海馬養殖合作社,為附近的村民提供養殖技術和種苗,再從村民手中回收成品海馬,從而帶動更多人致富。
區海洋與漁業局工作人員表示,海馬在文登工廠化養殖試水成功,為文登水產養殖業增添了新的發展方向,這將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文登水產養殖業的變革,推動文登經濟社會的發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