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發遼寧 大連金州,經化驗,養殖海域并不存在海水污染現象;專家表示絕收可能與養殖海域的海流、水溫等有關系,需要進一步調查
眼下正是海蠣子養殖戶們收獲的時候,但是看著整船整船打撈上來的空蠣子殼,金州區養殖戶王濤一臉無奈與沮喪。今年他養殖的800畝海蠣子如今面臨絕收,與他遭遇相同的還有龍王廟、后石一帶的多家養殖戶,總養殖面積近3000畝。奇怪的是:經過相關部門取水化驗,這一帶海域不存在海水污染現象,海蠣子為何絕收原因成謎。水產專家認為,這可能與養殖海域的海流、水溫、養殖季節的氣候都有關系。有關部門將對此事做進一步調查了解。
海蠣子面臨絕收
昨天上午,記者來到金州區龍王廟王濤家的海水養殖區。站在自家的養殖區域海邊,王濤一臉愁容。他告訴記者,自己在龍王廟海域搞水產養殖已經有七八年時間了。從2000年開始,他一直養殖的是成本低、收獲快的海蠣子,這幾年的養殖收成一直不錯。
“今年我又籌集了一部分資金,把養殖面積擴大到了800畝左右。預計正常情況下可以收獲30萬公斤左右的海蠣子。但是讓我沒有想到的是,從9月下旬進入海蠣子收獲期開始,我發現今年養殖的海蠣子竟然有可能全部絕收。”記者乘坐王濤的收蠣子船到他的養殖海區上現場了解情況。記者注意到,養殖船上拉起的網具里,全部是空空的海蠣子殼,記者隨后拿起一個海蠣子殼仔細觀察,發現里面一點海蠣子肉都沒有,不少海蠣子殼里長滿了海草。
在王濤家養殖區的岸邊,還堆積著小山高的空海蠣子殼,工人們在忙活著從殼里尋找一點半點的海蠣子肉,但他們的勞動大多是徒勞的。據介紹,這些海蠣子殼重量就達到1噸多。“現在海里下的海蠣子苗已經收起來一多半了,都是這種情況。”王濤說,本來預計今年能從海蠣子養殖上收入十五六萬元,現在連同年初的十幾萬元投入都打了水漂。
海水沒有污染絕收原因成謎
與王濤相鄰的海蠣子養殖戶汪輝的臉上也沒有一絲笑容。他的養殖海域面積比王濤更大,投入更多,但一樣沒有躲過絕收的命運。據養殖戶們反映,同樣面臨絕收的還有龍王廟、后石一帶的三四家養殖戶,他們的養殖區域彼此相鄰,現在情況最好的也只能收獲往年產量的一半左右,涉及的總養殖面積近3000畝。但令養殖戶們想不通的是:鄰近的海域只有養殖海蠣子的人家遭遇了這種情況,其他海水養殖情況正常。王濤回憶說,搞海蠣子養殖這么多年,只有2004年出現過一次海蠣子減產,但情況遠比這次要好得多,今年降水多,按理說正是海蠣子成長的有利因素,所以大家覺得今年海蠣子絕收很奇怪。
海蠣子到底為何會出現絕收的情況呢?“一開始我們以為是海水被污染了。就分別向金州區海洋漁業局和環保局反映了此事,希望他們能介入調查,查清楚海蠣子絕收的原因。”王濤介紹說。
但是相關部門分別對涉及的養殖海域進行了取水化驗后,卻發現這些海域的海水不存在污染現象。這讓幾家養殖戶更加困惑。“其實蒙受一年的損失也無所謂,大不了明年從頭再來。但是現在絕收的原因查不清楚,明年我們都不敢向海水里投放海蠣子苗了,恢復生產也成了問題。”汪輝無奈地表示。
專家認為絕收原因復雜
對于金州區這幾家養殖戶遭遇的絕收困境。大連水產學院水產養殖專業的劉老師認為,這種情況不一定與海水污染有關。劉老師說,海蠣子的生長與養殖海域的水溫、海域海流、養殖季節的氣候都有關系,所以目前絕收原因不能直接下定論,必須進行全面系統的考察才能確定絕收原因。
記者從有關部門了解到,目前金州區海洋漁業部門將對此事做進一步調查了解。而王濤等養殖戶也正積極清理自家的養殖海域,進行生產自救。“畢竟這只是一年的收成,早點做好明年恢復生產的準備才是最重要的。”王濤表示。(摘自大連晚報)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用戶昵稱: | |
評論內容: |
|
滑動完成驗證: |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