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表示,一種感染實驗室斑馬魚的常見寄生蟲可能令多年的行為實驗結果產生混淆。不過,批評者認為,這個案例仍有待證實。
和小鼠一樣,斑馬魚被用在全球的實驗室中,以研究從藥物療效到諸如精神分裂癥和自閉癥等遺傳性疾病和障礙的所有事情。由于斑馬魚和人類都具有高度社會性,因此研究人員認為,和嚙齒類動物相比,斑馬魚是探究一些人類行為的更好的實驗室模型。
斑馬魚通過在淺灘聚集展示其對彼此的喜愛。當研究人員想測試藥物如何影響斑馬魚的壓力和焦慮水平以便將其作為人類潛在反應的指標時,便會衡量這種社會性行為。不過,來自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的科學家日前在《魚類疾病雜志》上報告稱,當斑馬魚感染了一種名為神經小孢子蟲的寄生蟲時,此類行為便會發生變化。
該團隊表示,感染了神經小孢子蟲的斑馬魚和未感染者相比,會在游動時更加靠近彼此。這種行為還同增加的壓力和焦慮存在關聯。該研究主要作者、獸醫Sean Spagnoli表示,這一發現對此前的實驗結果提出了質疑,因為感染可能混淆了研究人員對斑馬魚群集行為的解讀。
Spagnoli最早聽說一種寄生蟲正在感染很多實驗室斑馬魚,是他在位于俄勒岡州尤金市的斑馬魚國際資源中心(ZIRC)工作時。ZIRC是一個中央儲存庫,向研究人員分發斑馬魚并且測試它們的健康。神經小孢子蟲寄生在斑馬魚的大腦、脊髓和神經中。
“這篇文章很棒,因為它對此類行為可能被用于研究斑馬魚腦功能的方式提出了一些質疑。”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密西沙加分校行為遺傳學家Robert Gerlai認為。不過,他建議不要基于一項研究便匆忙下結論。Gerlai對此項工作表示出一些擔憂,尤其是Spagnoli團隊依靠一種技術含量較低的方法,即通過拍攝屏幕快照以及測量每條魚之間的距離,而不是更加精確地連續追蹤,來衡量斑馬魚的群集行為。同時,研究人員并未核實還有什么可能影響到斑馬魚。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遺傳學家Elena Dreosti認為,這篇論文的數據很薄弱,表現出來的影響也很小。“大量的額外工作需要完成,以便弄清楚這是否可能對利用斑馬魚開展的行為研究產生重要影響”。
不過,Spagnoli表示,他的低端方法足以引發人們對感染會影響諸如群集等行為的注意。他對自己并未證實神經小孢子蟲對行為的改變負有直接責任表示贊同,但認為其研究表明,當這種寄生蟲存在時,斑馬魚的群集行為會發生改變。
根據ZIRC的2015年數據,在所有實驗性機構中,有一半可能正在利用一些受到感染的斑馬魚,盡管當年只有28家機構向該中心提交了它們的斑馬魚進行健康檢查。在一個機構內,感染率徘徊在7%~10%。Spagnoli 表示,一些水箱或許并沒有被感染的斑馬魚,但其他水箱可能含有很多。
在葡萄牙古爾班基安科學研究所斑馬魚獸醫Nuno Pereira看來,大多數研究人員已經意識到測試這種寄生蟲的重要性。Spagnoli也贊同,實驗室已極大地改善了檢查系統。
不過,Spagnoli認為,很多實驗室可能仍然擁有相當數量的被感染斑馬魚。“我從未看到任何一篇論文聲明,其利用的斑馬魚經證實未感染神經小孢子蟲。”他同時表示,該團隊將繼續研究這種寄生蟲的影響,并且正在分析另一種常見污染物——龜分枝桿菌對斑馬魚群集行為產生的潛在影響。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