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挖塘養魚、張網捕魚,一身水、一身泥,這是傳統漁業留給人們的經典印象。現在,如果你對漁業還是這樣的認識,那就真的out了。近日,記者跟隨鹽城市海洋與漁業局工作人員到鹽城市部分水產養殖區跑了一趟,切身體會到鹽城市漁業的“現代化”,可謂大開眼界、超乎想象。鹽城市海洋與漁業局漁業處處長祝葉告訴記者,近年來,全市漁業著眼轉型升級,引進新品種、研發新技術、推廣新模式、裝備新設施,大力推進工業化養殖、漁光一體化、物聯網+漁業、遺傳育種等現代漁業新技術的應用,傳統漁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正加速向現代漁業轉變。
池塘工業化養殖——品質好、產量高
一立方水體能養多少魚,讓一般人撐破膽子猜,估計也猜不出。一立方水體相當于長寬高各一米水池盛滿水,可養魚300斤或更多,在過去,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如今,鹽城正榮水產養殖公司的池塘工業化養殖將夢想變成了現實。
鹽城正榮水產養殖公司技術負責人陳榮國介紹,魚類正常生長需要優良的水質和充足的溶解氧,池塘工業化養殖系統就是通過提高水體溶氧量和保持良好水質來實現高密度生態養殖的。整個養殖水面分為水槽養殖區和水質凈化區兩部分。在水槽養殖區,通過使用空氣壓縮系統和納米充氣設備,養殖水槽中保持高密度魚所需的足夠溶解氧。而且水槽中的水,每7分鐘就輪換1次。水流出水槽時,通過廢物收集裝置,將魚類排泄物和剩余飼料等廢物排出養殖區外收集起來。水槽排出的水到凈化區,通過自然凈化和生物凈化等措施,再次得到凈化,爾后循環進入水槽。這樣,就保證了養殖水槽充足的氧氣和良好的水質。
“這么高的養殖密度,魚的品質能保證嗎?”記者忍不住提出疑問。陳榮國解釋說:“這不用擔心。河道內的野生魚,吃得少、長得慢,品質好。我們這里的魚吃得多、長得快,但運動量很大。水槽內的水一直在流動,魚也一直在運動,就好像一直在鍛煉的人,身體好、不易生病。我們的魚品質比野生的魚還要好。”
祝葉向記者介紹,池塘工業化養殖是水產養殖技術的一場革命,在全省作為重大項目推廣。我市起步早、行動快,2015年已建成1.5萬平方米養殖水槽,正榮公司是全國單體規模最大的養殖系統。今年以來,全市加大推廣力度,又新建成了1.16萬平方米養殖水槽,我市的池塘工業化養殖面積占全省一半左右。
漁光一體化——集約資源、提高效益
池塘養魚只利用了池塘的水體部分,水面以上的空間歷來都是閑置的。我市探索的漁光一體化模式,利用水體養魚,水面上發展光伏發電,把原本閑置的空間資源得以有效利用。一片池塘,既養魚,又發電,既集約了資源,又提高了效益。
射陽港經濟開發區的一片魚塘,原本開闊的水面被一排排光伏發電板占滿了,搖身變成了一座小型光伏發電站。這些發電板不僅能讓魚塘用電自給自足,給增氧機、投餌機等養殖設施供電,剩余的電還可以出售,多了一筆可觀的收入。養殖戶陳紅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畝魚塘一年發電收入6萬元,養殖利潤2000多元,漁光一體化比單純養魚效益提高了很多倍。
坐落在東臺沿海經濟區的江蘇昀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將光伏發電和智能養殖有機結合,實現新能源和新漁業“雙新產業”的綜合發展,更是把光和漁的結合提升到新的高度。公司董事長楊言華是一位海歸博士,他介紹,該項目將智能光伏發電和高效設施養殖有機結合,光伏電池板作為設施漁業大棚的屋面,實行棚頂發電和棚內養殖的無縫對接。養殖大棚內主要實施鰻魚高密度桶式養殖、梭子蟹“一屋一蟹”立體養殖和半滑舌鰨、大菱鲆工業化養殖,養殖過程實現了智能化管控,養殖周期縮短為6到10個月。該公司計劃將建設高效設施漁業光伏大棚1000棟,光伏裝機容量100兆瓦。
物聯網+漁業——智能控制、精準養殖
在東臺市沿海經濟區的華大集團漁博園,當養殖池水溫超過30度,點一下鼠標,魚塘就可以自動換水降溫;當溶解氧低于臨界值,動一下手指,增氧機就可以自動開機……一臺電腦或一部手機就能遠程控制數千畝養殖基地,完成增氧、換水、投餌等全部工作。這些都不是想象,當今最先進的物聯網科技已經在華大集團得到應用,變為現實。鰻魚養殖聯袂物聯網讓華大開啟了智慧漁業之路。
華大海洋產業集團是全國最大的鰻魚全產業鏈開發企業。該集團董事長助理丁小波向記者介紹:這套多位一體的物聯網智能管理平臺,涵蓋水產品質量追溯、水環境實時在線監測監控、養殖智能監控和魚病遠程診療等多種功能。一方面使鰻魚養殖更加輕松,實現養殖生產數據化、智能化、集約化,另一方面通過無縫對接全國水生動物網,與全國水產養殖專家實現面對面,讓鰻魚養殖更加安全、有更多保障。
在大豐區的“東方綠洲”漁業生態示范區、華豐墾區健康養殖區、斗龍港市級蝦類示范園區,記者同樣看到物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這里物聯網基地面積近2萬畝,初步實現水產養殖環境智能化,集水質監測、環境監測、視頻監測、遠程控制、短信通知等綜合功能為一體的現代化智能體系,養殖戶可以通過手機24小時對養殖池塘的水溫、ph值和溶氧量等多項基本參數實時監測預警和自動處理,有效控制投入品的過度使用,減少水產養殖對環境的污染。
市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易俊陶說,現代漁業一定是養殖技術、裝備技術和信息技術的高度融合,在大數據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科學決策,實現精準化、自動化和智能化。提高信息化水平,發展“物聯網+漁業”,是實現漁業現代化的必然之路。
超雄雜交繁育——核心技術、市場無限
黃顙魚俗稱昂刺魚,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的不斷變化和捕撈強度的增加,自然資源日益減少,黃顙魚市場價格一路上揚,人工養殖面積也逐年增多,種苗的需求量大幅度上升。而天然繁殖黃顙魚苗,受到諸多因素制約,無法滿足大規模的養殖需求。
位于射陽縣千秋鎮的射陽縣康余水產技術有限公司,通過與上海海洋大學、長江水產研究所的專家合作,經過多年探索,成功攻克了黃顙魚人工繁育的技術難關,有效解決了黃顙魚苗供給不足的難題。該公司研發的全雄繁育和雜交繁育技術已成為核心技術,黃顙魚苗產業前景無限。
公司總經理王德忠告訴記者,黃顙魚全雄繁育是采取超雄做父本,普通的黃顙魚做母本,育出來的苗95%以上為雄性,具有生長速度快,個體大,產量高,抗病能力強的特點,優勢明顯。近期,該公司又研究出雜交繁育新技術。成品黃顙魚體重一般在4兩左右,更適合市場和消費者的需求。目前,該公司年繁育黃顙魚苗2億尾,銷往全國各地。
魚還是那個魚,漁已不是那個漁。鹽城漁業由傳統向現代轉型,新品種、新模式、新技術、新業態、新體系,如同漁業騰飛的翅膀,正使鹽城現代漁業由藍圖變成現實,加速推進的漁業供給側改革,不但為市場、為消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選擇,更成為我市經濟發展的新亮點。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