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開海第一天,出海打魚的漁民們帶著第一船收獲順利返航,取得開門紅。這也讓到碼頭上嘗鮮的市民過了把癮,碼頭上跟趕集一樣熱鬧。但記者在現場發現,第一天打上來的海鮮以小個頭海鮮為主,難見大個頭。不過,讓人眼前一亮的是,一條3.3斤的舌頭魚現場賣出了580元的高價。
種類不少難見大個頭
昨天下午2時,記者來到位于嶗山區王哥莊街道的港東碼頭,此時碼頭上已經有漁船陸續返航,等待在碼頭買海鮮的私家車已經停滿了碼頭。記者粗略數了一下,超過100輛私家車停在這里。而岸上已經有漁民擺好了攤,準備賣海鮮。長長的攤位一直從碼頭的南側排到了北側,就像趕集一樣。
記者看到,在碼頭的攤位上,主要擺著各種各樣的魚類、梭蟹、石夾紅、蝦虎、八帶、比管、立蝦、對蝦等海貨。其中魚類有黃魚、刀魚、舌頭魚、紅頭魚、小黃花、黑頭魚等。雖然種類不少,但想找大個頭的海鮮卻是件難事。記者轉遍了攤位,難見大個頭海鮮,不過,這些小個頭海鮮也很快被搶購一空。在一攤位上,有兩條個頭很大的舌頭魚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一條重3.3斤的舌頭魚被一名市民以580元的價格買走,還有一條兩斤重的,攤主直接喊出了200一斤的價格。
為圖開門紅趕緊返航
“打了第一船就回來了,就是為了圖個開門紅。 ”漁民姜師傅告訴記者,他有一艘150馬力的小漁船,只能在近海作業。“打上了一堆蝦虎,13元一斤,賣得很快,但價格不高。 ”姜師傅告訴記者,這一船一共打上12只螃蟹,其中超過半斤的兩只,其余的都是三四兩的。 “再就是打上來一些小雜魚,沒有大魚。”姜師傅說,這一趟出海,打上來的海貨也就能賣個1000多塊錢,去掉人工和油錢,幾乎不賺錢。
對蝦論個賣14元一只
“開海第一天,當然要買最新鮮的海鮮了。 ”一名正在買紅頭魚的市民告訴記者,他買了一些對蝦,14塊錢一只,雖然貴了點,但圖個新鮮。這名市民還買了一些蝦虎、螃蟹等,總共花了600多元。
另一名市民則只買了些紅頭魚,當得知這名市民住在李村時,記者跟他開起了玩笑:“你買這點夠來回油錢嗎?”這名市民則笑著說,主要是帶孩子過來看看漁船,買什么無所謂。記者 原野
百人拉大網 拉上萬斤魚
黃島區靈山灣畔拉大網活動昨啟動 將持續到10月下旬
開海了,黃島區靈山灣畔拉大網活動又開始啦。昨天中午,百余名市民跟當地漁民一起在拉大網,大伙兒忙活了1個多小時拉上1萬多斤鮮魚,每位參與拉網者分到15斤魚。
一網拉上一萬多斤魚
昨天中午12時許,記者趕到黃島區大瀘河入海口處東側海邊看到,百余名市民分成兩幫,正和漁民一起拉網捕魚。
下午1時左右開始收網,只見螃蟹在爬,魚兒在跳,蝦虎拼命翻騰著身子。幾名漁民手持專門制作的帶柄的網兜,將魚裝到鏟車上,然后運到岸上,最后一過秤,共拉上包括斑鯽、螃蟹、比管、小刀魚在內的各種海鮮1萬多斤,其中絕大多數是斑鯽。“這種魚俗稱赤眼,長不大,最重的也就三兩左右,但味道鮮美,因為刺比較多,適合煎或炸。 ”組織拉大網的石嘴子村漁民楊勇告訴記者。
“今天的收獲情況還算不錯,算是個開門紅,去年我們最多曾經一網拉上2萬多斤魚。 ”楊勇告訴記者,這網他們會再拉一個多月。 “等10月下旬,天氣冷了,水溫也低了,我們就不拉網了。 ”楊勇說。
市民參與可憑票分魚
記者了解到,這種在海邊拉魚的網寬6米、長1000多米。 “這個網是我們3家漁民合伙買的,花了5萬塊錢。 ”楊勇告訴記者,他們在海邊拉魚時,很多喜歡熱鬧的游客都會來湊份子。 “開始拉時,我們會給每個參與拉網的游客發一張票,等拉上魚后,再分一張票,只有持有兩張票的人才能分到魚。”楊勇說,將魚運到岸上后稱重,其中一半歸漁網主人,剩下的由參與拉網的人均分。
如今,海邊拉大網捕魚已經不再是當地漁民賴以生存的生活方式,更多成為對原有漁家生活的紀念,也是黃島區漁家文化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每年9月份開海后,在靈山灣畔依然活躍著兩三幫拉網人,市民可免費體驗,只需出點力氣就能分到海鮮,場面非常熱鬧,拉上的海鮮品種多樣。
若去體驗注意潮汐變化
市區市民若前去體驗拉大網,自駕游可在過隧道后順濱海大道一路西行,到達黃島西區的大瀘河橋后,順河東岸的水泥路南行200米,左轉可達。若坐公交車前往,可乘坐隧道6路、7路、8路公交車在靈山衛公交樞紐下車,然后轉乘302路或303路公交車在濱海新村站下車,步行500米可達。值得注意的是,每天的拉網時間有所不同,漁民為了省時省力,都是在低潮時下網,開始漲潮時拉網,若遇到大風或者下雨天氣,也就不拉網了,市民若前去體驗,應注意每天的潮汐和天氣情況。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