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在仙桃市西流河鎮白衣庵村的養殖基地,社員陳華章正在五號池給黃鱔投食。(記者徐思弘攝)
國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評選兩年一度。經過四個月的選拔、評定,今年湖北推選了一批優秀合作社,目前已進入公示。入選示范社在經營管理、規范建設上有哪些亮點?在運行機制、組織形式上有哪些創新?近日,記者前往仙桃、天門、潛江等地,探訪了其中一批入選示范社,將推出一組相關報道,敬請關注。
創建僅五年的衛祥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帶領245名社員,在8800畝養殖水面上每年創出3.68億元產值。領頭人易衛祥談起合作社怎樣 “帶好隊”時強調,不能讓農民吃虧,大戶要為農戶讓利;技術和管理不能落伍,要跟上時代步伐。
舍棄10%利潤,凝聚社員心
2日,衛祥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發布了一條通告,計劃2017年再征地擴大規模1000畝,鼓勵社員出資入股,共同開發。
通告一出,手里握著閑錢的社員們躍躍欲試。
“跟著衛祥干,我們吃不了虧。”“我是老股東,這幾年在合作社里得了不少好處哩!”社員們議論紛紛。
能在社員中得到如此好評,是因為“領頭羊”易衛祥深諳與農民合作之道。“要把農民組織起來,就要讓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合作社推出的“兩個5%”深得社員推崇:社員銷售種苗、飼料、藥品等生產資料,價格低于當期市場價5%;收購社員產品,價格高于當期市場價5%。
兩個5%,意味著10%的商業利潤的流失。但能讓社員們緊貼組織,保證合作社購銷兩旺,與農戶互利多贏。
“正是這股凝聚力,讓我們的社員在遭遇市場寒冬時,能緊緊抱成團。”易衛祥說。
2015年上半年,黃鱔市場不景氣,社員積極性受挫,欲放棄養殖。合作社董事會商議后推出“零利潤”銷售措施,按成本價對社員銷售生產資料,一直堅持到9月市場轉暖。據粗略計算,十多年來,合作社對社員的讓利已達到126萬元。
高薪聘高管,團隊“提檔”
“一家農民合作社愿意花20萬年薪聘請管理層的,恐怕不多。”合作社管理人員陳治兵介紹。
2013年,合作社已擴張到200余人時,幾位領頭人感到很吃力。易衛祥三顧茅廬,聘請當地一位養殖、管理經驗豐富的專家當場長,還請來農商行的退休職工當參謀。為了規范財務流程,合作社還請來從經管部門退休的職業會計師,讓專業人做專業事。
原先,在小作坊式的管理機制下,“員工中偷懶的、磨洋工的,確實有不少。”社員老易笑著說。
職業經紀人班子一上陣,合作社管理走上正軌。首先進行的是薪酬制度改革,從員工收入分配上入手,實行“保底工資+績效工資+聯產記酬”的方式核算。
“一個普通員工的年收入相差可達到 5000元。”這對打工社員來說,無疑是一劑 “強心針”,大大提高了員工的工作熱情。
由于管理有序、操作規范,政府部門的支持項目也紛紛往這里傾斜。仙桃市財政局副局長、經管局局長徐長兵介紹,2013年至今,市財政部門通過科技創新等項目共支持該合作社120余萬元,另外還投資30萬元幫合作社建起了280平米的培訓樓。
突破行業難題,打通產業鏈
種苗問題、生態養殖、網箱越冬、網箱增氧,被視為養鱔四大難題。“從2003年我進入這一行,我帶領的團隊就一直在致力于解決這些行業難題。”易衛祥說。
2013年春,衛祥合作社聘請全國黃鱔種苗有土繁育首席專家楊代勤為技術指導,與長江大學合作展開攻關,先后攻克了親本選育搭配、產卵孵化、幼苗培育等難題。近年,種苗繁育終于迎來了大突破。今年,種苗基地的規模已擴大到1930畝,預計年產苗6500萬尾。
在四大行業難題上的突破,使得合作社發展有了強勁的驅動力。目前,網羅社員245人,包含家庭農場6個。合作社養殖水面8800畝,年產優質商品黃鱔6600噸,黃鱔種苗3900萬尾,產品暢銷10個省市,出口東南亞和港澳地區,年創產值3.68億元,純利潤8900萬元,出口創匯800萬美元。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