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養魚技術成熟的今天,飼料喂魚已經成為主流。但記者在海鹽縣沈蕩鎮聚金村卻發現,當地農民不用一粒飼料,堅守古法生態養魚,還原出了“老沈蕩”的味道。
50多歲的養殖戶朱文斌,過去在當地經營著一家餐館,已經和魚打了20多年交道。為了野生魚類的鮮美,3年多前,他在千畝蕩外塘承包了一片大約40畝面積的水域,開始古法養殖草魚。
“這樣的養殖方法既保證了魚的品質,又能幫助其他種植戶解決茭白葉的處理問題,而且魚塘內的多魚種混養,也讓草料的養分得以充分利用。”朱文斌解釋說,“草料投下去,草魚就像粉碎機,先把草全部粉碎掉,消化不掉的部分經過排泄,再被別的魚種,例如鰱魚、鯽魚等慢慢吃掉。因為草料是純天然的,不含激素、抗生素,魚的品質十分接近野生。”
“五水共治”后,千畝蕩周邊的生態環境變得更好了。干凈的水資源,天然的生態環境,也為朱文斌的古法生態養魚提供了條件。“古法養魚保護了水質,良好的環境和水質又為我的魚塘提供了一個健康的生態系統,保障魚有更多的天然食物。”在朱文斌看來,不用飼料,反而能獲得“雙贏”。
朱文斌回憶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聚金村捕魚、養魚的人很多,采用的都是這種生態喂養法,捕上來的魚質量很好,鮮美可口。如今,聚金村文化禮堂里,還專門開辟出了一個“漁文化展示區”,用捕魚歷史、捕魚習俗、出土文物等物品和圖片,向村民介紹沈蕩的漁業文化。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