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全國海水養殖學術研討會的生態養殖與環境專場上,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正博士發表了《我國海水養殖創新實踐與可持續發展思考》的報告(原定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王印庚博士進行報告)。在報告中,張正博士對當下國內海水養殖現狀進行反思并提出有針對性的措施及建議。下面是小編對該報告的整理。
■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正博士
我國水產養殖是伴隨著新中國成立后,于上世紀50年代發展起來的,歷經60多年的創新實踐,目前水產養殖業已經得到長足的發展。從1990年開始,中國世界水產養殖量位居世界第一,占世界養殖產量60%以上。2014年,水產品總產量為6172萬噸,其中淡水養殖2800萬噸,海水養殖產量1740萬噸,捕撈產量1630萬噸。
但由于中國人口眾多,全國水產品人均占有量45公斤(人均食用量13公斤),發達國家的人均占有量達到50公斤,中國與發達國家還存在著較大差距。
中國的水產養殖為什么會發展如此迅猛?這主要得益于國家的政策和科技創新。上世紀50年代開始,我國在海帶人工育苗版塊取得突破;70年代,扇貝人工育苗也相繼得到突破;80年代,中國對蝦工廠化育苗技術發展迅速;到了2000年,刺參規模化繁育養殖得到大力推廣。由此可見,中國水產養殖每10年取得一次育種突破,截至2015年,中國漁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5%左右。
「 當前國內海水養殖存在問題 」
一、生態環境污染嚴重。近幾年,工業排污、農藥排污、生活污水、養殖自身污染等導致近海水環境污染嚴重,海水富營養化、赤潮、綠潮等現象發生頻繁,環境的污染導致了海洋荒漠化。
二、無序規劃導致產卵場被破壞和養殖空間的萎縮。海岸線臨港工業區的建設、填海造地、房地產開發過度,如天津濱海新區、唐山灣、鲅魚圈等傳統養殖區逐步被擠占。此外,圍堰、大水面池塘建設,潮間帶、潮下帶的過度占用,使養殖環境承受巨大的壓力。
三、過度捕撈,漁具漁法不當。由于燃油補貼政策的實施,導致漁船不斷增多,捕撈量進一步擴大,最后導致無魚可捕的局面。此外,漁具、漁法執行不嚴,偷捕現象普遍存在。再者,放流種類和質量不當,如隨便放流海蜇或者攜帶病毒、細菌的不健康苗種,給海洋生物的健康帶來隱患。
四、良種覆蓋率不高。傳統農業良種覆蓋率達80%以上,而水產養殖遺傳改良率僅有20%左右,水產良種覆蓋率較低。在海水養殖版塊,海水人工培育的良種更少,大部分為利用野生親本進行繁殖育苗。
五、養殖設施簡陋,養殖工藝粗糙。目前中國水產養殖總體上的養殖方式仍以粗放式養殖為主,設施化比例仍然較小。投喂小雜魚的傳統養殖模式依然普遍,一般而言,6~7斤小雜魚才能養出1斤魚,海洋資源嚴重被浪費。此外,蛋白質資源缺乏,每年進口的魚粉達80萬~100萬噸,容易被外部市場所控制,包括價格、限量、甚至是禁止等方面。目前海水養殖產量的增加主要是以增加養殖面積而獲得,而非通過提高養殖效率而提高產量。
六、病害成為產業發展的重要瓶頸。據統計,目前因病害而給水產養殖造成的經濟損失保守估計達200億元每年。
七、養殖產業鏈條不完善。目前鮮活品、冰鮮品占較大比例,深加工產品比例小,存儲期和貨架期短;80%以上的水產品鮮活銷售,魚骨、魚臟等下腳料約3000萬噸成為廚余垃圾,資源嚴重被浪費并污染環境。值得一提的是,國外的先進做法是將其處理成為魚粉,而中國往往只將其作為垃圾處理。
八、養殖區劃管理調控能力差。從中國水產養殖歷史來看,當一個品種興起的時候,就會有大量的養殖戶一擁而上,最后導致該品種供過于求,價格一落千丈,如鮑魚、海參、對蝦、大菱鲆等。此外,藥殘事件頻發,水產品質量堪憂,從而降低市場的競爭力,甚至受到國外的進口禁令。總體而言,目前中國水產養殖規模和產量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導致供過于求的局面,對質量把關不嚴格,限制其發展。
總體而言,養殖環境、養殖規模、病害暴發以及質量安全成為如今限制產業發展的四大因素,成為行業不可回避的話題。
「 海水養殖可持續發展戰略探析 」
保護性戰略:政府做好海域綜合發展規劃,因地而養,擇地而養,制定養殖容納量:遵循生態環保優先理念,減緩海岸線臨港工業及房地產大規模審批和建筑,留有一定數量的漁業發展空間,包括種質保護區、生態保護區等。
優化放流方法,執行良好的漁具漁法制度,保障海域生物資源的恢復與增長。此外,清理和改善海岸帶環境,包括排污口、垃圾場、漁港、圍堰池塘等。
拓展性戰略:我國“十三五”期間海洋漁業的戰略重點是開發深遠海,提出建造大型養殖工船、抗風浪網箱、養殖平臺措施。此外,發展極地漁業(南極磷蝦等)、跨洋漁業以及建設海洋牧場、開發-50米海域也成為拓展性戰略的重要措施。
高技術戰略:發展混養、多元化養殖,包括四種模式:潮間帶灘涂貝藻增養殖區(平面型)、淺海增殖型人工海洋牧場(底播型)、多營養層次立體綜合養殖模式(立體型)、“陸海接力”“南北接力”養殖模式(空間型)。
提升工程化養殖技術水平。通過高密度養殖設施的工程優化技術,發展現代高效漁業,實現漁業生產值的增長。大力發展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溫室大棚反季節養殖、微孔增氧技術、太陽能、地源熱能、混合能應用等高新技術。此外,探索新型養殖模式和新品種,也應成為當下的發展方向。
疾病防疫戰略:深入研究流行病學、病原學、病理學、疾病發生機理以及疾病防控技術;建立疾病防控技術數據庫和知識庫。
市場化戰略:1、強化產品質量安全監控。加強政府對產業鏈各環節的監管,規范產前、產中、產后以及產品上市制度,建立快速檢測技術、追溯技術,構建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技術。
2、加快建設現代水產養殖業管理體系。加強行業主管與協會建設;平衡養殖規模、養殖總量,調研市場需求、市場總量,把控產品質量、協議價格。
3、完善產業鏈條,強化加工流通業。發展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形成鏈條式發展,形成“養殖—加工—儲藏—流通—資本循環”,構筑商業網絡;拓展出口創匯水產品,發展休閑漁業。
科技支撐體系戰略:推動水產養殖業新一輪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實施國家重大工程建設與研究專項,包括現代水產養殖產業建設工程、科技創新研究工程、條件建設工程以及人才培養工程等。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