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6日,海南省東方市海洋與漁業局組織有關專家,在東方市感城鎮對東方大麟洋海洋生物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麟洋”)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共同承擔的“珍珠龍膽工廠化人工繁育技術研究”項目進行了現場驗收。與會專家對課題取得的良好進展給予了充分肯定。
分別投放2700g和3400g珍珠龍膽授精卵,獲得了20日齡稚魚45.0萬尾和36日齡稚幼魚26.9萬尾,平均成活率為10.5%,最終獲得71.9萬尾稚幼魚,魚苗健康、規格整齊、活力好。這是海南地區石斑魚工廠化人工繁育技術取得的首次重大突破。
會后驗收專家及參會人員合影
驗收專家們認真聽取了課題組負責人、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梁友研究員的工作匯報,現場對大麟洋苗種的生產情況進行了審查,對相關生產及實驗記錄進行了審閱,并現場取樣計數了實驗車間各個育苗池珍珠龍膽魚苗的數量,測定了苗種全長。
梁友研究員進行工作匯報
專家組到車間現場取樣計數了實驗車間各個池子珍珠龍膽魚苗的數量,測定了苗種全長
課題組負責人梁友研究員介紹了珍珠龍膽工廠化人工繁育的流程。據他介紹,珍珠龍膽仔魚的初期培育時,將人工授精孵化12h后的上浮好卵消毒分離,布于微充氣的苗種培育池內。布卵密度6-8g/m3,水溫27-28℃,比重1.019-1.020。受精卵經過20-22小時孵化后,仔魚即可破膜而出。初孵仔魚再經過7-9天的培育長出翅子(背鰭和腹鰭棘),形態結構逐步完善。
仔魚繼續在水溫27-28℃,比重1.019~1.020的條件下培育,20天完成仔魚期發育,變態進入稚魚期,稚魚再經18d生長收翅,變態發育成幼魚。
成果展示
東方大麟洋海洋生物有限公司基地于10月21日和11月6日分別布池兩批本場人工受精的珍珠龍膽授精卵3400g和2700g,經孵化,在驗收時,獲得20日齡珍珠龍膽稚魚45.0萬尾,36日齡幼魚26.9萬尾(平均全長29.5±2.5mm),其中平均孵化率為80%,按照每公斤授精卵140萬粒計,兩批育苗平均成活率10.5%。孵化出來的魚苗健康、規格整齊、活力好。
在技術方面,該項目組針對海南地區生態環境特點,重點進行了開口餌料選擇、變態期餌料轉換、水質定量化控制、疾病防控等方面的工藝優化,由此實現了海南珍珠龍膽規模化人工繁育的重要進展。珍珠龍膽育苗期的主要疾病有病毒性神經壞死病(也稱“黑身病”)、腹水病、腸炎病、皮膚潰瘍病。通過定期定量化控制育苗水體細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數量,同時采用抗病毒中草藥+抗菌素對輪蟲、鹵蟲等生物餌料進行藥物強化,有效地控制了魚苗疾病的發生,大大提高了育苗的成功率。
據了解,珍珠龍膽是以鞍帶石斑(俗稱龍躉)為父本(♂),棕點石斑(俗稱老虎斑)為母本(♀),進行雜交而產生的。因其體表布滿黑褐色,形似珍珠的斑點而得名。珍珠龍膽不但表現出其父本生長速度,同時又繼承了母本的強抗病力。體重在6千克之前的珍珠龍膽生長速度與龍躉相當,是老虎斑的2倍。苗種一年可長成1千克以上,餌料系數只有0.8。其商品魚物美價優,市場供不應求,銷售前景廣闊,被稱為石斑魚的“明日之星”。
珍珠龍膽
石斑魚工廠化人工繁育的意義
海南地區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傳統上石斑魚以室外池塘生態育苗為主,其建池及配套設施投資少、操作簡單、管理方便,但該模式下育苗豐欠易受惡劣自然條件、敵害生物和浮游生物數量的影響,較難人為調控或提早開展養殖生產。為此,在海南地區開展珍珠龍膽工廠化人工繁育工藝研究,對于解決或彌補上述生態育苗缺陷,提升育苗產業技術和實現全年苗種的批量供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也為海南地區實現穩產、高產奠定了基礎。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