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鄉大地上,連片的白色水產保溫大棚越來越多了。
1月3日,記者走訪了民眾鎮幾個水產養殖基地發現,自上個月起,天氣逐漸轉冷,晝夜溫差也開始拉大,民眾鎮很多水產養殖戶都不約而同地搭建了水產保溫大棚,幫助魚蝦“越冬”。據不完全統計,今年民眾鎮大棚魚蝦面積再擴大,全鎮大棚魚蝦養殖面積超8000畝。
“水產保溫大棚鋼骨支架已于三個月前搭建完畢,薄膜在兩個月前鋪設好的。”民眾鎮新平四村水產養殖基地有關負責人炳根叔告訴記者,他承包了80多畝地用作水產養殖,40畝養殖生魚,46畝養殖羅氏蝦和南美白對蝦,雖然今年天氣較為反常,入冬的時間遲,但是20多年的養殖經驗告訴他,保溫大棚必須要在11月初左右就要完成。他說,南美白對蝦的最佳養殖溫度在20℃以上,溫度過低,蝦就不進食甚至死亡,采用水產保溫大棚養殖南美白對蝦,長勢快,成活率高。
采訪當日,記者觀察了一下隨身攜帶的溫度計,顯示當下室外溫度15℃。為了體驗一下溫室大棚的保溫效果,記者隨炳根叔走進大棚,剛一掀開大棚門,頓時迎面撲來一陣暖暖的熱氣。蝦塘堤圍四周鋪設著黑色的防滲層,蝦塘內水底增氧機轉動著葉輪“辛勤地”勞作著。
“建起大棚后,對蝦養殖水溫穩定,養得輕松,蝦塘應對天氣變化能力強了,而且能提早或推遲對蝦的起捕和銷售時間,錯開上市高峰,養殖效益更高了。”炳根叔說,今年生魚和羅氏蝦產量都不錯,生魚畝產達到2萬斤,羅氏蝦畝產約400斤,目前市場的交收價格分別是8.5元/斤及40元/斤,總體來說,效益不錯。
除炳根叔所在水產養殖基地有搭大棚外,在新平村水產養殖基地周邊一片片的魚塘,都被白色的保溫大棚覆蓋起來,遠遠望去,好似茫茫白雪。據民眾鎮農業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民眾鎮有32000畝水產養殖基地,其中8000多畝的蝦場都搭建了水產保溫大棚。
“以前沒有搭建保溫大棚的時候,曾經凍死了很多魚蝦,有一年直接損失上百萬元。”該負責人說,此前水產養殖戶主要采用杉木作冬棚主梁,杉木和松樹樁使用周期較短,且其抗壓力不強,遇到強風天氣容易出現折斷現象,造成冬季溫棚損壞、水溫急劇下降以及引發養殖魚蝦發病和死亡,給養殖戶造成損失,如今都采用保溫大棚養魚蝦溫度穩定,產量高,減少了風險和損失。
據悉,大棚養殖魚蝦屬反季節養殖的一種方法。通常情況下,是在養殖場上搭建鋼構大棚,以提高塘水溫度,做到一年四季都可以均衡生產。用大棚保溫養殖技術養殖魚蝦,抵御了自然氣候的風險,確保了魚(蝦)塘安全過冬,大大提高了成活率,抵御了市場風險,解決了無冬棚保溫水產品同時集中上市,銷售難、價格低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促進了傳統粗放型漁業向健康、生態、高效的現代漁業轉變。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