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副所長莊平研究員昨天透露:經過3年多時間用聲納標記對中華絨螯蟹產卵軌跡的跟蹤調查,發現位于上海的長江口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大閘蟹產卵場,且產卵范圍已經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的不足50平方公里擴大至現在的200多公里,產卵量也已經從那時的不足1噸/年恢復至歷史最高水平的50多噸/年。
據悉,這是我國首次采用最先進的聲納標記跟蹤中華絨螯蟹產卵軌跡,也是世界上首次在河口地區(咸水與淡水的交界地區)采用該標記跟蹤水生動物。
蟹苗產量急劇下跌
“一直以來,長江口是我國重要的中華絨螯蟹天然產卵場。”莊平告訴記者,那時,我國的大閘蟹養殖主要依靠長江口蟹苗繁育,長江口蟹苗的總產量達到50多噸/年,但隨著環境的破壞、水質的污染、惡化而急劇改變,至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長江口年產蟹苗已經下降至不足1噸。
中華絨螯蟹俗名大閘蟹,是一種主要生長在朝鮮半島至中國長江、福建等沿海河口地區的小型蟹種,屬于長江天然資源,也以長江出產最為著名。每年的5月底至6月初,大閘蟹在上海的長江口繁育小苗(大眼幼體,只有米粒、綠豆那般大小),之后游入淡水,最遠的要游到湖北,然后在長江里或長江的支流、湖泊生長發育、成長,等到第二年的秋天,這些大閘蟹長成成蟹,9月向長江的下游洄游,到長江口產卵。生活在長江沿線包括長江支流周邊的人們,乃至多數國民就是靠著上蒼賦予的天然機會享受著美食大閘蟹。
由莊平為學術帶頭人的研究團隊從2003年開始研究、監測中華絨螯蟹的生長和繁育規律。最初的研究表明,長江及其支流天然野生大閘蟹的年產量只有幾噸,天然野生中華絨螯蟹岌岌可危,蟹苗資源急劇減少、下降。
水產部門的工作人員以及在長江口捕魚的老漁民告訴記者,前幾年特許捕撈大閘蟹蟹苗時,蟹苗每公斤的售價要高達5000元左右,為此經常有人在捕苗季節偷捕大閘蟹蟹苗。這幾年,隨著人工繁殖技術的成熟,以及天然蟹苗資源劇減、人工捕撈蟹苗成本上升,現在已經無人愿意在長江口捕撈蟹苗了。
增殖放流長達13年
為了盡快恢復野生大閘蟹及其蟹苗資源,從2003年開始,莊平帶領的研究團隊在長江口大量增殖放流大閘蟹,13年中,研究人員每年增殖放流的大閘蟹都在10萬只以上,13年總共增殖放流數量達到200萬只。在增殖放流的同時,研究人員還為放流的親本大閘蟹帶環、貼標,通過了解捕撈洄游過來大閘蟹的數量等情況,來監測蟹苗的數量、活動范圍和位置等。2013年開始,研究團隊采用了國際上最先進的聲納標記跟蹤大閘蟹,使得監測的結果更科學、更準確。
“并非每個增殖放流的大閘蟹都要帶環或攜帶聲納標記,我們是按照一定的比例、科學的統計方法等,給放流的大閘蟹帶上聲納標記的。”莊平告訴記者,增殖放流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讓減少的資源得到恢復,另一方面是為了監測大閘蟹產卵等情況,根據發現的問題,然后采取補救措施。
為了確保野生大閘蟹及其蟹苗資源得到有效恢復,莊平及其研究團隊還大量增殖放流底棲生物,主要是貝殼類生物,有了這些資源就可以使得大閘蟹在更適宜的環境中生長以及繁育后代。而在修復環境的同時,研究人員也多次向相關部門提出改進周邊建設工程的意見和建議,從而有效減少了周邊建設工程對大閘蟹產卵過程產生的影響。
有望禁捕野生大閘蟹
莊平表示,初步研究完成后,接下來他們將采取進一步的措施,從而確保已有研究成果和資源不再遭受破壞。據了解,研究團隊已經向相關部門建議,禁止在長江捕獲野生大閘蟹,該禁捕方案有望獲得批準。
在禁捕方案的基礎上,研究團隊還提出了嚴格控制周邊建設項目等意見和建議。產卵場的生物修復措施也將繼續,包括對長江口江底底質修復、增殖放流貝殼、建新型的人工魚礁等。
據透露,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正在考慮提出進一步的修復方案,即大閘蟹產卵時的微生物環境修復,主要是在長江口建會流動的濕地——漂浮濕地。莊平解釋,漂浮濕地有基質依托,上面有植物,濕地會流動,30年前長江口存在大量的漂浮濕地,大閘蟹正是利用這樣的環境繁衍子孫后代的。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