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福建日報:10月中旬以來,福建 福州連江縣崗嶼海上網箱養殖區,突然出現大面積死魚。當地政府初步統計,這次突發性死魚造成了約1億元的直接損失。
專家調查后發現,“白點脖是殺死魚群的兇手。而造成“白點脖的原因是當地漁民盲目擴大養殖數量,超過養殖區魚群飽和數量一倍多,造成海水溫度驟升,魚病暴發。
當地官員稱,此次教訓慘重,只有科學合理地對產業進行規模,放遠目光,才能避免類似悲劇。
損失了1個億
昨日下午,崗嶼海上網箱養殖區。記者站在漁船上,放眼望去,在密密麻麻的網箱群中央,海面上泛著一片灰白的物體,漂浮不定。這是已死的魚群。
一名六十多歲的漁翁呆立在船上,望著這成片的死魚,眼角淌出淚來。他今年增加了100個網箱,數十萬的投資打了水漂。而在岸邊,幾名漁婦坐在一起放聲大哭。一個漁民告訴記者,她們都是養殖大戶,今年投入了很多錢,大部分還是借來的。
崗嶼網箱養殖區位于連江馬鼻鎮玉井村。據連江縣海洋漁業局的一份材料顯示,從10月19日開始,崗嶼網箱養殖區的魚群大批死亡,到10月24日為止,死魚數量已超過50噸。目前,養殖區每天大黃魚、真鯛等魚類的平均死亡率,達到2%以上。
馬鼻鎮分管漁業的副鎮長陳光善說,經初步統計,這次死魚目前給當地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1個億。
馬鼻鎮玉井村的大部分人從事海上養殖,漁業是這個村的經濟命脈。崗嶼網箱養殖區有4.3萬個海水養殖網箱,是福建省六大網箱養殖基地之一。如今,卻面臨著滅頂之災。
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魚群的厄運呢?
可怕的“白點脖
10月28日,損失慘重的玉井村漁民將死魚的情況向馬鼻鎮領導反映。次日,副鎮長陳光善帶著十多個鎮干部趕到崗嶼網箱養殖區,并立即向連江縣海洋漁業局匯報。連江縣和福州市海洋漁業部門組織了由多名專家組成的調查小組,取樣、分析后,找到了魚群的死因———“白點脖。
連江縣海洋漁業局的一名專家介紹說,“白點脖的病原體為刺激隱核蟲,屬纖毛動物門的原生動物。該蟲以被寄生的魚體(宿主)的組織為食,并在魚的表面產卵繁殖。病魚體表可看到“白點”,故此命名。魚兒染上此病后,鰓組織發生貧血,離群環游,反應遲鈍,食欲下降,最后因身體消瘦,運動失調衰弱而死,此病具有極強的感染性。崗嶼網箱養殖區大多數是大黃魚和真鯛,刺激隱核蟲對這類鱗片疏松魚群危害更大。
專家表示,這次“白點脖暴發,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海水的溫度升高。水溫維持在22到23攝氏度時,隱核蟲容易生產繁殖。
專家們調查后認為,溫度升高主要與網箱密度過大有關。崗嶼網箱養殖區的飽和量為2萬個網箱,漁民如今在此養了4.3萬箱魚,超過飽和量一倍多。網箱密度過大,使水流不暢,魚群活動空間狹窄,加上大量剩下的魚餌沉積腐爛,造成水溫陡升。
此外,10月初的臺風“羅莎”過后,海水底泥上涌使大量包囊蟲體上升到海面,也有利于蟲子的生產繁殖。
本可避免的悲劇
其實,一些老養殖戶早已意識到網箱過密的危害。
昨日下午,玉井村的一名七旬老伯坐在家門口修補漁網。老人養了一輩子的魚,知道網箱不能過密,他的兒子也明白這個道理。老人一直勸兒子,別養太多的魚,否則疾病一暴發,神仙都沒辦法,可兒子為了多賺錢,今年又增加了幾十個網箱養魚,父親的話就是不聽。
玉井村許多人靠養魚致富。這幾年風調雨順,魚特別好養,加上水產價格一直在升,大伙都想著怎么養更多的魚,賺更多的錢。
馬鼻鎮干部說,今年8月,崗嶼網箱養殖區因為密度過大,就發生過缺氧而大批魚死亡的事,可當時漁民都不以為意。后來,連江縣副縣長孫祥光指揮該鎮干部將過密的網箱拆除,把網箱之間的空間拉大。過了一段時間,漁民又開始偷偷增加網箱。
“白點脖暴發后,連江縣海洋漁業局從寧德購得6萬多元的防治藥物,分發給養殖戶。馬鼻鎮的十多名鎮干部在養殖區已呆了一個多星期,幫助漁民填埋死魚,并安撫漁民情緒。
連江縣海洋漁業局介紹,10月25日,該局下發了防治“白點脖的通知到該村,可漁民卻未抓住有利時機進行防治。他表示,這種病,關鍵在防治。目前,該局已采取措施對連江坑園、下宮等鄉鎮的養殖區進行防范。
當地政府官員說,希望漁民們不要再急功近利,為追求利益盲目擴大生產,破壞生態環境,以避免類似的悲劇重演。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