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某企業召開了發布會,發布了新的種蝦體系將入駐中國市場的消息。近幾年,新親蝦品種的發布會已經是屢見不鮮。每次媒體新聞發布會,都是在大力吹噓新品種怎么怎么好,怎么改良了,世界第一啊,解救蝦農于水深火熱之中啊,全然一副救世主的姿態,但是沒有經過市場檢驗的東西,就直接推廣給廣大養殖戶真的合適嗎?
南美白對蝦是我國對蝦養殖的最主要種類,中國從1998年開始引進南美白對蝦,2001年開始批量養殖。但一直到現在,親蝦都依賴于進口。因為白對蝦的選種育種技術已被國外壟斷,優質種只在SIS、OI、科那灣三家公司手里。
南美白對蝦親蝦質量是阻礙我國對蝦養殖業發展的主要瓶頸之一,由于我國本土沒有南美白對蝦自然種質資源,目前南美白親蝦主要靠進口,2015年全國進口南美白對蝦親蝦數量約30萬對。我國南美白對蝦育種工作盡管取得了重大成果,先后通過了5個南美白對蝦新品種,但是市場競爭力不強。而國外先進公司通過“近親繁殖策略對抗基因改良種蝦的非法復制” 達到控種能力,所以我國生產用南美白親蝦的數量、價挌和質量受制于人。
某發布會新聞的評論截圖
前幾天,某媒體和某公司發布了美國新的南美白蝦的體系。筆者認為,現在這樣直接引進國外的品種沒有經過任何的中間試驗,由媒體和企業自說自好,是否有黃婆賣瓜自賣自夸之嫌?引進親蝦的流程大概是,二十天產蛋,十幾天做苗,早的話只需五十天就可以見到新的種苗上市了,這樣是不是把風險直接嫁接到養殖戶身上了呢?!
養殖戶=小白鼠?
為了檢驗品種的好壞,現很多企業直接拿養殖戶的蝦塘作為實驗場。品種種苗養殖效果表現良好的話,親蝦公司或種苗公司的大賺一筆,然后再繼續大力吹捧,盲目擴大生產。如果該品種的種苗養殖效果表現不好的話,最吃虧還是養殖戶,當了小白鼠還賠個血本無歸。在我們南美白對蝦引進近二十年以來,這樣的實例一直在惡性循環著。
目前我國從泰國、美國、厄瓜多爾等地引進了不同品系的親蝦。不同企業引進不同的親本,美國的親本、泰國的親本、厄瓜多爾的親本等等都是不經過任何的試養實踐,就直接推廣給養殖戶。這樣就直接把所有風險的全部嫁接到養殖戶手上。這是我們目前種蝦業、種苗業,最悲哀也是最可恨的一點。
廣東好仕達近日引進美國新親蝦
性狀不穩定風險嫁接
上述現象隨著南美白對蝦進入中國市場后就一直出現。但是我國的相關單位(比如農業部、漁業局、各市級水產種苗管理辦公室),都有明確的相關法律法規,規定了良種引進的過程和流程。但是目前我們國內大陸的很多苗企,并沒有真正的按照國家規定的良種引進辦法來進行操作。把所有未知的養殖風險直接嫁接到養殖戶身上。
每一個品系親本的優勢和劣勢都會有所差異,不同地區、不同環境、不同時間遺傳性能的表現也會不盡相同。很多人認為,今年某品種種苗在“小年”的時候會‘長得不好’、‘大的慢’,“大年”的話‘長的很好、大的也快’。明眼人都知道,自從南美白對蝦進入中國市場以來,在中國種苗市場表現相對穩定的品種,只有正大和美國邁阿密(SIS)兩個品種。今年正大集團親蝦的種苗,雖然生長速比往年的慢。但相對于其他品系的種苗,總體上的表現還是有其強大的市場優勢。再說SIS,SIS雖然經歷了“2015年長不大”的風波,但是公司馬上做出調整,這幾年SIS表現不敢說最好,但是相對來說是比較穩定的,所以SIS一直占據著中國種苗市場的60%左右的份額。
養殖戶質疑親蝦參假
筆者記得去年,媒體大力推廣據稱抗病能力很強的美國某品牌(xx莫)的品種,今年的養殖情況卻是一塌糊涂,‘長不大’,而且排塘率也很高。2016年某媒體和某企業發布了‘某色基因’,號稱“新改良的基因,抗病能力很強,生長速度很快”口號上都想說是世界第一了。但是,今年美國的藍色基因品種的種苗,卻表現平平,并沒有當初宣傳的那么有力度。
北海禾溝村,哀鴻遍野
“今年SIS不好養,生長速度比去年慢太多”,這樣的聲音在今年一直持續不斷,記者了解到不少SIS蝦苗養殖不如意 的案例。欽州犀牛腳鎮的養殖戶林老板有30多口蝦塘,今年4月在本地某知名苗場拿的SIS一代苗,到目前已養殖70來天,但蝦最大卻只有130多頭/斤,而往年正常情況下一般都有50-60頭/斤了,生長速度較往年下降一半以上。
欽州銀海蝦苗場蘇老板針對上述問題向記者解釋:“我猜測可能跟SIS進口到中國的親蝦質量下降有關:今年SIS出口到印度的親蝦價格是65美元/對,但出口到中國的才55美元/對,不排除他們把質量稍差的親蝦賣給中國。我們只是做蝦苗的,幼蝦還是得從幾個進口親蝦的苗企拿。
親蝦缺口大苗企自欺欺人
現在親蝦市場已呈現多元化,不止有SIS、科拿灣和南美的一些品種,還有正大、SiS,Oi、泰國日夜快、環球、普瑞莫等等。可以說是各有特色,原有的種蝦會保持它原有的市場份額,但由于這一兩年養殖的不穩定,造成蝦農對蝦苗的要求更高,在這個情況下,質量好的親蝦將繼續保持它原有的市場份額。質量不好的,會把它原有的市場份額退出來。
2015年海關記錄在案的進口親蝦數據是4萬對,而苗企宣傳卻有10幾萬對,缺口中的數量從哪兒來?不言而喻。除此之外,某些人用國內養大的親蝦,拉出境辦個手續再拉回來就又算進口親蝦了。這種情況從2011年就出現了,但到現在還沒得到解決。”
中國現在雖然也在建立對蝦體系,研究出黃海1號、2號,但是苗種性狀表現平平,收效甚微,親蝦問題得不到解決,做什么都是事倍功半。所以,可以學習泰國、印度從國家層面出發,直接由政府層面保證引進的親蝦質量,必要時還能尋求技術援助。目前起步比中國更晚的印度,其對蝦養殖業如火如荼,大有趕超中國之勢,就是因為在國家層面保證了優質的種源。另外,國家的重視可以促進產業規范化。所以,這些年中國、越南藥害問題頻發,但是泰國、印度相對良性。
筆者記得,在今年的某對蝦產業交流大會上,某品牌種苗的公司負責人公布了他們企業2016年的養殖數據,數據顯示他們品牌的種苗的2016年的成活率在70%左右。而相關媒體去年跟蹤此品牌的種苗的成活率只有30%左右。那么問題就來了,哪一個數據是真的?數據又是如何得出?如果只是以一小部分地區的高成活率來迷惑養殖戶,那么試問苗企良心何在?所以筆者奉勸苗企不要以偏概全,瞎子摸象。
獨家看點
雖然現國內有一些品種已經引進了十幾年,但是在種苗的表現上并不太穩定。比方說,有些品種引進中國引進已有十年之久了,但是‘長不大’或者抗病能力一直都很差。但是像正大、SIS,雖然在中國市場也出現過一些不愉快的問題,但是相對來說,整體的表現還是具有征服廣大養殖戶的實力。筆者認為并不是每一個品種每一年都會表現得很好,有時候由于氣候、環境等問題,國外品種的選育環境與我們中國大陸的養殖情況有所差異,這就會造成了某品牌今年在我們中國大陸某個區域或者某個地方表現差強人意。所以現在養殖戶只要選對品種,養殖的風險就會相對降低,養殖效益就會相對提高。
近年來,由于種種因素影響,進口親蝦的質量極不穩定,伴隨環境的惡化,對蝦養殖業嚴重下滑。以往親蝦選育的方向是偏向追求快速生長,從遺傳角度分析,經過不斷的篩選,滿足快速生長的對蝦,抗逆性差、抗病力下降,無法應對當前環境惡化和病害的侵襲,需要采取技術措施進一步提高親蝦質量,適應當前的環境變化。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獨家報道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