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至30日,長江口中華絨螯蟹(又名河蟹、大閘蟹)主要苗汛期之際迎來大豐收。根據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現場監測顯示,蟹苗資源量達67噸,創歷史新高,優質苗種空運至全國各地。
長江口是中華絨螯蟹最大的天然繁育場,由于長期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環境變遷、水質污染等原因,長江口中華絨螯蟹繁育場瀕臨消失,蟹苗資源一度枯竭。為了恢復長江口河蟹天然繁育場、修復水域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在農業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和上海市農委的組織協調下,在多項國家重點科研項目的支持下,東海所聯合多家單位協同攻關,開展了10余年的試驗研究,取得了顯著成效。
上世紀80年代以前,長江口天然蟹苗的資源量最高約60噸/年,80年代中期開始資源量銳減,至本世紀初的20余年間,長江口蟹苗汛期消失,資源量年均不足1噸。十年來,莊平研究員及其團隊開展了中華絨螯蟹資源衰退機制的研究,構建了覆蓋長江下游至河口的中華絨螯蟹資源環境監測網絡,獲得了長期連續的第一手數據資料。團隊通過獨創的小型蟹類聲納標志跟蹤和三維定位技術,首次實現了親蟹洄游路徑和繁育場范圍10米級的精準定位,這是我國首次采用最先進的聲納標記在河口地區跟蹤定位中華絨螯蟹產卵洄游軌跡。同時,項目組創建了蟹類行為生態學實驗室,掌握了中華絨螯蟹在長江流域生活史不同階段的棲息、生存和生長需求。通過各項綜合研究,項目組發現了長江中華絨螯蟹資源衰退的關鍵原因,為開展長江口中華絨螯蟹繁育場生態修復奠定了基礎,成功破解了以往單純放流蟹苗導致增殖效果不佳的資源恢復難題。
為了科學恢復長江口珍稀的野生中華絨螯蟹及其蟹苗資源,項目組創立了“親體增殖+生境修復+資源管控”的資源綜合恢復模式。一是在長江口多年連續大量增殖放流中華絨螯蟹親體,提出了以“營養調控、優化放流雌雄比”為特色的放流成套技術體系;二是創建了“漂浮濕地”微生境營造技術,使中華絨螯蟹在長江口早期洄游階段隱蔽、攝食等重要生存需求得到滿足;三是基于模型推算和洄游習性等研究結果,綜合提出了中華絨螯蟹捕撈總量控制、捕撈地點和時間限制的“一控二限”管控措施,為中華絨螯蟹繁殖、發育和生長創造了一片安全有序的水域。過一系列綜合措施,近年來長江口蟹苗資源量由不足1噸/年恢復并穩定在60噸/年左右的歷史最好水平,生態和經濟效益重大。
長江口中華絨螯蟹資源的恢復是當今國際上水生生物資源恢復的成功范例,作為科研工作者,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平衡,用科技力量踐行生態文明建設是應有的責任與擔當。東海所將一如既往地開展長江口中華絨螯蟹長期監測及相關保護研究,為長江口中華絨螯蟹資源的恢復和生態修復、長江口生態屏障的建立、長三角區域的可持續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