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第七屆全國鮑魚產業發展研討會暨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鮑魚分會成立大會”在福建省福州市舉辦,會上,與會嘉賓就如何加快我國鮑魚產業發展進行了研討。
全球鮑魚養殖中國占比超90%
在“第七屆全國鮑魚產業發展研討會暨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鮑魚分會成立大會”上,國際鮑魚協會主席Ricardo在演講時說,據聯合國糧農組織不包含未登記在冊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球鮑魚總產量(捕撈+養殖)約14.9萬噸。其中,澳大利亞捕撈量約3753噸,占全球總捕撈產量的51.93%;其次是日本和新西蘭,依次為1300噸和923噸,占全球總捕撈產量的17.99%和12.77%。
在全球鮑魚養殖產量中,中國力量不可小覷。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2015年,全球鮑魚養殖總產量約14.87萬噸,中國的養殖產量占比超過90%,約12.8萬噸,比養殖產量排名第二的韓國足足高出10倍。
廈門大學柯才煥教授在報告中提到,2015年,全國12.8萬噸的鮑魚產量中,福建養殖產量為10.1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79%,福建成為中國鮑魚名副其實的主產區。在全國鮑魚總產量中,除福建外,山東、廣東、遼寧等地也是重要產區。
柯才煥還提到,從2016年和2017年的產苗量和投苗量來看,未來1年~2年的市場供需關系可能發生逆轉,即供大于求,可能會導致鮑苗和成品鮑價格下跌,業者應加強市場風險控制。
從活鮑魚向加工方向轉變
中國是全球鮑魚出口量最大的國家,而香港地區是全球鮑魚,特別是鮮活鮑魚消費量最大的地區。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2016年1月~6月,全球鮑魚出口量前三名的國家是中國、澳大利亞、韓國,分別是7982噸、2688噸、2310噸;全球鮑魚進口量前三名的國家或地區是中國香港、日本、新加坡,分別是5981噸、2688噸、2008噸。
曾經一度被認為是昂貴海鮮的鮑魚,現在市場上不再是“有錢人”的專屬。“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會長崔和用一句古詩形容了中國鮑魚此時的市場現狀。
的確,從早期高端頂級消費的產品定位轉向普通百姓餐桌,鮑魚價格一度跌至50元/斤。如今,年產量超過10萬噸、產值超過200億元的中國鮑魚產業應該如何轉型發展,以更好適應市場需求,從而使其更健康、更綠色的發展,是擺在每一位從業者面前的問題。“中國鮑魚產業正從養殖端轉向市場端以及從活鮑魚向加工方向轉變。”崔和說。
生鮮鮑魚、煮制鮑魚、凍鮑魚、鮑魚罐頭、干鮑是比較常見的幾種鮑魚產品形式,殊不知,其實鮑魚的很多部位都可以開發利用。集美大學曹敏杰教授提到,除了鮑魚肉之外的鮑魚殼含有豐富的活性鈣,鮑魚內臟含有天然牛黃酸和纖維素酶。
品牌之路亟須開拓
“為什么中國鮑品牌硬不起來?我覺得有三關一定要突破。”獐子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厚剛在演講中所說的鮑魚產業有三關是指生物關、生態關和品牌關。“生物關,像苗種、病害等問題我們已經攻克;生態關,我們還在思考,到底應該養多少?是否存在潛在高密度養殖的病害發生?不能盲目樂觀。如果規劃不好,產業就不能健康發展。挪威有那么多海,為什么只養125萬噸三文魚值得思考。”
“另外,海上養殖存在污染和高密度養殖的問題,這些使得我們的品牌無法建立。消費者對于鮑魚產地的反應是不一樣的,搞鮑魚產業沒有好的生態,品牌是做不起來的。其實大家可以聯合起來,你做不好就不要用‘中國鮑’這個品牌。”
“鮑魚產業的力量非常強大,有很強的科學界力量在推動鮑魚產業的發展,我們在一起,一定會把中國的鮑魚干出一番成績。我們也應該自律,守規矩,如果不自律、不守規矩,那就不叫團隊了,那叫團伙。”正如吳厚剛所言,中國鮑魚產業面臨的問題之一就是仍然有一部分業者不守規矩,擾亂行業規則,“有不法企業人為的往鮑魚里添加水分,這個比較麻煩。掙快錢是不行的,我們做企業就應該按照標準,老老實實、扎扎實實做好。”
除了吳厚剛在演講里提到的養殖海域環境與密度問題以及部分業者不規范、品牌之路亟須開拓等難題之外,中國鮑魚產業如何將育苗和養殖技術更精細化發展,養殖成活率怎樣提高,副產品的高值化利用如何可以快一些推進;終端市場要怎樣創新產品走向平民化消費等一些問題值得我們每一位從業者思考并想出解決方案。未來中國鮑魚產業該走向何方,作為業者的我們也應積極主動的把握好這個重要的方向盤。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