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海鮮吃貨來說,禁漁期是痛苦的,因為很多新鮮的活體海產都吃不到了,包括烏賊。但是在寧波大學,一支學生研究團隊卻率先攻克了虎斑烏賊大規模人工育種的國際難題,為虎斑烏賊產業化發展帶來歷史性突破,也為眾多吃貨帶來了“福音”。
那么這支學生團隊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
六年探索
攻克國際難題
據了解,虎斑烏賊是我國重要頭足類水產品之一,可謂全身是寶。其肉鮮脆爽口,其鞘“烏賊板”是中醫上常用的藥材,可以治出血和胃潰瘍;其墨囊具有抗癌作用,墨囊食品如墨囊巧克力現已上市。
但隨著現代捕撈業的發展與生存環境的惡化,其資源已日益減少,尤其是在上世紀90年代的東海,虎斑烏賊甚至面臨過滅絕的危機。由于其全人工育苗與養殖技術難度很大,之前國際上一直沒有規模化人工育苗與養殖的成功先例。
懷揣對虎斑烏賊繁育與養殖技術的熱忱,一支由彭瑞冰、江茂旺、韓子儒等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組成的烏賊研究團隊,在寧波大學教授蔣霞敏的指導下,歷經六年,先后多次到福建漳州、廣東湛江、浙江的舟山和象山等地深入開展研究,終于率先實現虎斑烏賊規模化苗種繁育,并在室內池塘養殖和海上網箱試驗成功,攻克了虎斑烏賊規模化全人工繁育的國際難題。
回顧研究歷程,彭瑞冰說:“我的學習生涯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研究烏賊上,基本沒有暑假,每年寒假也是短短十多天,然后就早早地回到學校開展研究。”
2012年剛過完春節,彭瑞冰就和實驗室的另外一個小伙伴來到福建漳州開展研究。而在此前,他們從來沒有見過真實的虎斑烏賊活體,并且當時關于虎斑烏賊繁育與養殖的研究鮮有報道,根本找不到什么資料,甚至連雌雄都不會區分。甚至因此還鬧過一出笑話,當地漁民說個體大、肚子大就是雌體,他們信以為真,就從漁民那里收購來十幾只烏賊,養殖快一個月,每天認真觀察,既沒有發現交配行為,更沒有發現產卵,剛開始還以為是因為沒到交配季節,最后經解剖發現竟全部是雄體。
不過令人欣喜的是,通過六年的努力,無數個日日夜夜的觀察、思考、探索、研究,他們不僅能精確分辨雌雄,還探索出最佳親體雄雌比例,篩選出親體強化最佳餌料、受精卵孵化與苗種最佳培育條件等關鍵技術,解決了親體產卵量少、卵質量差、孵化率低、幼苗育成率低等問題,突破了虎斑烏賊規模化繁育技術的瓶頸,成為國內首支實現該物種規模化繁育的研究團隊。
目前,江蘇、山東、福建等多地養殖場均有意向與該團隊合作進行大規模人工養殖。
刻苦鉆研 實現成果轉化
近兩年,團隊成員圍繞該項目共發表13篇學術論文,被SCI收錄4篇,一級論文6篇,申請和授權了專利11項,其中10項專利的第一作者均為團隊成員。該項目也獲得第15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賽浙江省賽區特等獎,并成功入圍全國賽。
我國水產繁育領域首席專家桂建芳院士對此稱贊說:“在國際上首次實現虎斑烏賊的規模化育苗與養殖,達到先進水平,為其產業化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自2016年起,該團隊已在寧波市象山來發水產育苗場等四家企業進行工廠規模化育苗養殖并已獲得初步成功,僅養殖4個月就可達商品規格,最大可達1公斤。目前,團隊已與浙江各地十余家養殖公司達成了養殖合作協議,育苗技術已打通科研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虎斑烏賊將逐漸成為漁民們一個新的養殖品種,成為百姓餐桌上一道新的營養佳肴。
面對豐碩的研究成果和專家的稱贊,彭瑞冰說:“雖然虎斑烏賊的研究取得了較大進步,實現規模化苗種繁育,但是離其真正成為水產支柱產業還有一段距離,有些環節需要進一步改善。雖然困難重重,但研究烏賊初心不會忘、腳步不會停,希望能夠再經過若干年的努力,使之形成一個水產支柱產業。更希望通過增殖放流,在不久的將來,虎斑烏賊會重現昔日的繁榮與輝煌。”
發表評論 |
用戶昵稱: | |
評論內容: |
|
滑動完成驗證: |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