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由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主辦的《廣州藍皮書:廣州農村發展報告(2017)》發布會在廣州舉行。藍皮書報告顯示,廣州在農作物種質資源方面有突出優勢,保存農作物種質資源3.5萬份以上,其中觀賞魚種苗、蔬菜種子在全國市場的占有率分別達到70%及60%。
數據顯示,2016年,廣州市共有35個建制鎮和19個有行政村的街道,1144個行政村,村組兩級集體經濟組織12251個。常用耕地面積142.65萬畝,魚塘面積33.3萬畝。全市行政村本地戶籍人口274.5萬,農業從業人員65.6萬,農業相關產業(包括農產品加工、流通業、休閑農業等)從業人員211萬。
2016年,廣州實現農業總產值437.69億元,同比增長0.2%。農業增加值260.30億元,同比增長0.1%。種植業增加值約占農業增加值的64%,林業約占1%,畜牧業約占10%,漁業約占17%,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約占8%。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55元,同比增長10%。2016年,全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5.8%,扶持現代農業園區、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引導提升農產品品質,加強農業物質裝備建設方面成效顯著,“米袋子”“菜籃子”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增強。
藍皮書預計,2017年廣州市農業總產值約458.5億元,增長率為1.44%;農業增加值約273億元,增長率為1.59%;農村經濟總收入約為2557億元,增長率為4.79%;農村常住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約為23264元,增長率為8.46%。
報告特別提到,廣州種業有著優良的行業傳統,種業企業集聚,市場競爭力較強,在全國范圍內也享有美譽,占據著重要地位,建設了一批相對集中的科研、加工及倉儲基地,建設國際種業中心總部有著良好的產業基礎。統計顯示,廣州年種子加工包裝能力在5000萬千克以上,建有51個種業科技研發平臺,其中國家級科技研發平臺24個;建有17個種質資源庫(圃),占全省總數的32%,其中國家圃6個,有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企業94家,種子、種苗年貿易額超過25億元,占廣東種業市場份額的83%,進出口貿易額占全國的6成以上,營銷網絡遍布全國以及美洲、澳洲和東南亞等地區,初步形成省內種業集聚中心和華南地區重要種子集散地。
還有數據顯示,廣州目前保存農作物種質資源3.5萬份以上,擁有省級以上種業相關研發機構、種質資源圃、大型種子種苗批發市場100多個,各類種業企業300多家。2016年,廣州觀賞魚種苗、蔬菜種子、紅掌種苗、黃雞種苗、羅非魚種苗在全國市場的占有率分別達到70%、60%、50%、48%、47%。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