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有我國農歷的寒露和霜降兩個節氣,預示著全國天氣已經轉涼,全國平均溫度為10℃~20℃,降水量也顯著減少,全國平均降水量只有49mm。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水產養殖進入后期管理階段,養殖的魚類進入越冬前的最后生長期,由于池塘載魚量較大,殘餌及代謝物沉積較多,易厭氧發酵產生氨氮、硫化氫等有害物質,同時晝夜溫差逐漸增加,上下水層對流加大,易使水質惡化。
這一時期,全國大部分地區水產養殖發生的病害仍以細菌性疾病和寄生蟲病為主,各地在生產中應注意調控水質,加強飼養管理,做好病害防治工作。
一、病情預測
(一)魚類疾病
1、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病(IHN):是由一種毒力很強的彈狀病毒引起魚的急性傳染病,主要侵害虹鱒。虹鱒染病后,其死亡率因其品系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從50%~100%。水溫對虹鱒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病的發病及死亡率影響很大,水溫10℃時,死亡率最高;水溫低于10℃時,病情不嚴重;水溫高于10℃時病情較急,但死亡率不高;水溫超過15℃后,一般不會發病。
2、細菌性腸炎病:由腸型嗜水氣單胞菌及腸鼠氣單胞菌等感染引起暴發疾病。在水質惡化,溶氧低,飼料變質或腐敗,攝取含細菌的不潔食物,吃食不勻等都可引起魚體抵抗力下降,繼發細菌感染,是一種在全國各地養殖魚類的常見多發病。
3、爛鰓病:是一種傳染迅速,病程長,比較常見的魚病,一經發病便難控制其蔓延。爛鰓病主要有寄生蟲性爛鰓病和細菌性爛鰓病。水溫15℃以上開始發病,20℃以上開始流行,常和傳染性腸炎、出血病和赤皮病并發,水溫越高,致死時間越短。各草魚、青魚主養區需重點防控。
4、赤皮病:赤皮病又稱出血性腐敗病,是草、青魚的主要疾病之一。此病多發生于2-3齡大魚,當年魚也可發生,常與腸炎病、爛鰓病同時發生,形成并發癥。該病主要危害草魚、青魚、鯉魚、團頭魴等多種淡水魚類,在我國各養魚地區,一年四季都有流行,當水溫25-30C時為發病高峰期。
5、淡水魚細菌性敗血癥:可感染除草魚、青魚外的大部分鯉科魚類,具有病程較急、死亡率高等特點,特別是水溫持續在28℃以上、高溫季節后水溫仍保持在25℃以上時發病率高。該病可通過病魚、病菌污染餌料、用具以及水源等途徑傳播,鳥類捕食病魚也可造成疾病在不同養殖池間傳播,全國各淡水養魚地區均需重點防控。
6、錨頭鳋病:又稱“針蟲病”、“蓑衣蟲病”。主要發生在魚種和成魚階段,引起魚種死亡和影響親魚性腺發育。該病對鰱、鳙魚種危害較大,在發病高峰季節,魚種能在短期內出現暴發性感染,造成魚種大批死亡。
7、車輪蟲病:車輪蟲主要侵害魚的皮膚和鰓、鰭條,對養殖的魚苗、魚種危害較大,魚苗可出現“白頭白嘴”或“跑馬”(環游不止)癥狀。適宜發病水溫20-28℃。全國各養魚區都可能發生車輪蟲病,特別是在越冬密集的魚池,車輪蟲病更易發生。
(二)蝦類疾病
10月份,蝦類疾病主要有桃拉綜合征和白斑綜合征。桃拉綜合征主要發生在對蝦的蛻皮期,病蝦不吃食或少量吃食,發病對蝦尾扇發紅,甲殼下皮膚出現點狀壞死。通常在氣溫劇變1~2天,特別是水溫升至28℃以后易發病;白斑綜合征主要危害對象為凡納濱對蝦、中國對蝦、日本對蝦等,沿海對蝦主養區需重點防控。
(三)蟹類疾病
河蟹腹水病是由嗜水氣單胞菌、擬態弧菌和副溶血弧菌等感染引起的一種危害較大的河蟹疾病。河蟹腹水病在全國各養蟹地區均有發生,1齡幼蟹至成蟹均受害,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發病嚴重的池塘甚至絕產。在池塘未種植水草或水草較少,水質惡化,不投喂顆粒飼料,河蟹腹水病發病尤為嚴重。
(四)鱉類疾病
1、鱉潰爛病:由嗜水氣單胞菌、溫和氣單胞菌等革蘭氏陰性桿苗引起發病。病鱉體表各處潰爛,并可爛及骨骼。全國養鱉地區均可發生,稚鱉至親鱉均受害,常引起稚鱉、幼鱉大批死亡。成鱉、親鱉患病后,往往病程較長。當環境改善、經治療后,潰爛處可形成痂而痊愈。
2、鱉紅脖子病:該病主要危害親鱉及成鱉,死亡率可達20%~30%。水溫是導致鱉紅脖子病的重要因素,主要在夏、秋兩季流行。水溫度18℃以上時,易導致該病流行。
二、防控措施
十月漁事歌:“寒露霜降天氣涼,加喂精料促膘長。新鮮菜草酌情喂,魚塘施肥可少量。魚種并池保越冬,抬網注意防魚傷。此時黑麥要種上,能為草魚備春糧。霜降來臨溫度降,羅非魚類要捕光。溫泉溫室來越冬,明年魚種有保障。”
金秋十月是水產養殖育肥與收獲的重要季節,10月份水產養殖應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管理。
(一)飼料投喂:要實行“定時、定位、定質、定量”“四定”投餌原則。投餌量要根據天氣、水質和魚攝食情況靈活掌握。餌料要營養全面,適口性好,新鮮不變質,保證魚吃飽吃好而又不浪費,以免污染水質,同時還要根據不同魚類的食性及營養需求合理投喂餌料。秋季氣溫雖逐漸轉涼,而水溫仍適宜魚類的生長,這時期魚體的增重更為明顯,仍需做好投飼工作。10月中旬以后,水溫降低,魚的攝食量逐漸減退,可逐步減少投喂量,維持魚不掉膘,保持正常的代謝需要。
(二)水質調節:一要調控水質,使溶氧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pH值7.5—8.5,透明度保持在30—40厘米,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等指標控制在適宜范圍內。二要及時注換新水。通常養魚池塘經過幾個月的養殖,水體受殘餌、排泄物的積累影響,肥度較大,水質較差,因而須勤換新鮮水。
(三)疾病防治:10月份不同的水產養殖品種易發生疾病主要有:草魚易發生出血病、爛鰓病、腸炎病、赤皮病、水霉病、車輪蟲病、指環蟲病、錨頭鳋病、中華鳋病;鯉易發生爛鰓病、腸炎病、赤皮病、指環蟲病、三代蟲病;鰱、鳙易發生爛鰓病、疥瘡病、白皮病、細菌性敗血癥、打印病、指環蟲病、錨頭鳋病、中華鳋病;鯽易發生爛鰓病、赤皮病、細菌性敗血癥;魴易發生爛鰓病、腸炎病、細菌性敗血癥、孢子蟲病;斑點叉尾鮰魚易發生小瓜蟲病和腸道敗血癥;黃鱔易發生出血病;大黃魚易發生刺激性隱核蟲病;虹鱒易發生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病等。
(四)管理措施:10月份水溫變化加劇,水質變化加大,對養殖動物易造成應激反應,應保持較深的養殖水位,定期使用消毒劑對養殖水體進行消毒,用微生態制劑調節水質。要適時開動增氧機,及時清除殘餌,改善養殖水體水質,預防各種病害的發生。10月是養殖動物越冬前的最后生長期,單位水體存塘量較大,水質易變壞,要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加強巡塘,并及時換水、增氧,防止養殖動物因缺氧造成的浮頭和泛塘等現象。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疫情預報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