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檢驗檢疫局工作人員正在觀察大閘蟹養殖情況。
10月12日凌晨,上海黃浦江大閘蟹養殖場負責人毛鑫志提著大桶,手拿網兜,來到小昆山鎮邊上的備案登記的二號塘里“挑蟹”。
記者獲悉,為了保障出口大閘蟹產品質量安全,松江檢驗檢疫局加強大閘蟹出口前安全風險監控工作,對轄區內所有注冊養殖基地提前采樣送實驗室檢測,并采取養殖地“備案登記制”,檢驗全部合格后方可出口。
大閘蟹養殖場負責人毛鑫志告訴記者,今年還不是一個“開門紅”,因為還沒到大閘蟹真正肥美的時候,但是沒有辦法,市場已經等不及了。就這樣,今年上海本土的大閘蟹被“請”上了岸,經過層層選拔和檢驗檢疫,于當晚的飛機到達了日本客戶的餐桌。首批大閘蟹并不多,個頭也不大,重量一共0.7噸。
據悉,松江檢驗檢疫局針對大閘蟹出口,從年初就開始著手對養殖場進行監管:針對苗種和水質進行抽樣檢測,保證苗種不含有孔雀石綠和結晶紫等違禁藥品,水質符合漁業水質標準,關注養殖場環境的變化;嚴格確定備案塘的面積,核算產量,有效防止后期虛報產量和換貨情況的發生。同時,開展抗生素、重金屬、微生物和白斑綜合征等60個項目的殘留監控工作,在保證檢測結果都能符合標準要求才允許出口。
據松江檢驗檢疫局工作人員介紹,此次大閘蟹的成功出口,不但提升了上海本土大閘蟹的知名度,而且抬高了本土大閘蟹的“身價”,帶動了其他農戶的養殖積極性,促進了上海特色農產品出口貿易。
小知識科普:“大閘蟹”的前世今生
人們為什么習慣把湖蟹叫大閘蟹,這是個有趣的問題。據當地的蟹農介紹,在上世紀90年代之前,連陽澄湖都是沒有人養蟹的,全都是捕撈野生蟹。捕蟹的時候,人們利用蟹的趨光性,會在港灣間設一些用竹編的閘,晚上在竹閘上放上燈火,這樣螃蟹見到火光就會爬上竹閘,人們就可以在閘上捕到螃蟹了。久而久之,人們就把這些湖蟹稱作了“大閘蟹”。
不過,現在我們吃到的都是人工養殖的螃蟹,它們生長在圍網中實行高密度養殖,大約每畝就能出產數百只蟹,所以也早用不上竹閘收蟹了。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