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灣黃鰭鯛養殖規模已發展至近1萬畝,現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連片標準化養殖基地。關銘榮 攝
工人把網往魚塘里一拋,便拖出一群活蹦亂跳的魚兒來。這魚的魚鰭呈淡黃色,嘴里有尖牙,背部有硬刺,抓魚時若不小心,可能會被扎傷手指。
這就是黃鰭鯛,一種在我國南方沿海很常見的魚種,肉質鮮美,經濟價值高。然而,針對它的養殖技術卻長期不夠成熟,人工養殖一度陷于規模瓶頸之中。
近年來,金灣區在政府、龍頭企業、養殖戶的密切配合下,
突破重重困難,成功實現了黃鰭鯛的規模化養殖。目前,金灣黃鰭鯛養殖規模已發展至近1萬畝,未來或將突破3萬畝,現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連片標準化養殖基地,產品遠銷福建、廣西以及香港、澳門等地。
現在,金灣區正在申報“黃鰭鯛國家地理標志”,一旦成功,這將成為金灣的又一張名片。
●潘曉晨
三年攻關▶▶實現育苗技術突破
牛大淼在珠海各地養殖黃鰭鯛已經十幾年,最終他扎根在了金灣。
作為珠海市浩淼水產養殖有限公司的老板,牛大淼整天忙活在魚塘里。他對黃鰭鯛的習性了如指掌,也對金灣區的水產養殖環境如數家珍。
黃鰭鯛是一種海產暖水性淺海近岸魚類,廣泛分布于我國的東海、南海海域。黃鰭鯛在深海繁育,在近岸生長。由于金灣區位于出海口,咸淡水交匯,特別適合黃鰭鯛的生長。
牛大淼介紹,福建省是我國人工養殖黃鰭鯛走在前列的地區,尤其育苗技術成熟,但對于黃鰭鯛的生長而言,其天然環境比不上金灣區,也未能實現大規模的人工養殖。他說:“金灣區這樣的天然條件,在全國也不可多得。”
按照行業慣例,黃鰭鯛養殖所需的種苗,絕大部分依靠海區捕撈天然魚苗。過去養殖黃鰭鯛,牛大淼也主要依靠天然魚苗,少部分人工種苗則須出省購買。
但天然魚苗存在一個問題,牛大淼說:“捕撈魚苗時,不可能完全排除其它魚種,這就導致它的純度不高,混雜的其它魚種可能會在后面的生長過程中,對黃鰭鯛造成傷害,造成養殖產出的不穩定性。”
金灣黃鰭鯛的前景和問題,也被區海洋農業和水務局副局長羅新苑看在眼里。2013年,他找到牛大淼,希望牛大淼能利用多年累積的經驗和資源,在金灣實現人工育苗,政府將予以大力支持。
兩人一拍即合。牛大淼隨即著手,他從福建請來技術專家,在自己的公司里建起人工育苗車間。2016年,育苗車間試產成功。歷時三年時間,金灣終于突破了黃鰭鯛的人工育苗技術。
企業帶動▶▶“兩條腿”引領農戶致富
魚苗問題只是養殖黃鰭鯛最基本的門檻。為實現規模化生產,金灣區大力推廣“公司+基地+合作社”的養殖模式,龍頭企業主導成立合作社,建立養殖基地,同時發揮農民主體作用,開展合作養殖。
而其中的關鍵是,作為這個養殖模式的核心,龍頭企業必須提供養殖示范和技術支持,控制養殖成本,減少病害。
為此,金灣區的兩家水產養殖企業,走出了兩條不同的養殖方式。
牛大淼的浩淼水產走“精養”路線。人工育苗實現了100%的魚苗純度,黃鰭鯛魚苗數量便可以準確計算出來。牛大淼要求養殖戶采用統一的養殖密度,以便在后面的養殖過程中精細控制投料、用藥、增氧和產出。
在“精養”方式的基礎上,牛大淼又推出“分段養殖”,以進一步降低養殖成本。黃鰭鯛的養殖周期長達兩年,對于某些經濟壓力較大的養殖戶而言,資金回報周期太長,可能會難以負擔。于是,牛大淼與合作社的養殖戶約定,養殖戶可以只養1年,將半成品魚賣給公司,交由公司養殖至成品。
“這樣一來,對養殖戶來說,他縮短了養殖周期,資金壓力會小一些;我們公司也可以在后期的養殖中獲利,實現雙贏。”牛大淼說。
另一家龍頭企業海綠水產養殖有限公司,則創新出了一條“混養”路線。公司創始人劉小龍2010年大學畢業后,來到金灣創業,湊了60萬元承包60畝魚塘養蝦,卻因為一場蝦類的病害,60萬元賠得精光。然而,不服輸的劉小龍重整旗鼓,在同行的幫助下,成立了海綠公司,繼續水產養殖。
成立公司后,劉小龍做了一個大膽的試驗,將黃鰭鯛和蝦混養。由于黃鰭鯛生性兇猛,會吞食小魚小蝦,從來沒有人敢這么干。但劉小龍卻發現,因為黃鰭鯛的嘴很小,只要將蝦苗養到5至6厘米再投入水塘,就能避免黃鰭鯛將蝦苗吃光的風險。而且,黃鰭鯛在水面中上層,蝦則在底層,混養不僅能合理利用空間,有病害的蝦還能及時被黃鰭鯛吞噬,起到了防控病害的作用。
混養方式大獲成功,劉小龍想把它推廣開來。2014年,在金灣區海洋漁業與水務局的推動下,海綠公司牽頭成立了珠海市金灣區海綠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將黃鰭鯛混養南美白對蝦的模式推廣開來。
如今,這兩種養殖方式在金灣并行推廣,養殖戶可自由選擇。
創新模式▶▶力求銷售價格穩定
養殖技術再過硬,也難免會出現意外。
2016年初,金灣區遭遇罕見寒潮,造成大量黃鰭鯛死亡。多數養殖戶因此損失慘重,叫苦不迭。然而,以浩淼公司為代表的13個養殖戶或企業,卻因為提前購買了保險,挽回了相當一部分損失。
2015年底,金灣區與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珠海市分公司合作在全市首次開展了黃鰭鯛和四大家魚水產養殖保險試點,水產養殖戶最低只要每畝每年繳納135元,就有望享受到每畝3萬元的最高理賠額。農業保險為金灣黃鰭鯛產業撐起了“保護傘”。
不過,今年,針對黃鰭鯛的農業保險卻沒有繼續實行。目前的主要問題是,定損方案還需要繼續協商。“我們以前的方式是打撈死魚,但養殖戶認為這樣可能不夠全面,有的魚沉在水底,無法統計。”牛大淼表示,金灣區正在探索新的定損方式,比如利用水下監控設備進行統計,“農業保險這個政策,我們非常歡迎,相信一定能實施下去。”
魚兒養成熟了,養殖戶們還希望有個好銷路、好價格。
“黃鰭鯛的市場價格,近年來一直很穩健,利潤空間很大。”牛大淼說,“我們希望,未來它仍然能夠以穩定的價格、穩定的渠道快速地賣出去。”
目前,金灣區的養殖企業正在籌備聯合成立一個銷售公司,讓全區的黃鰭鯛有一個統一可靠的銷售渠道。
而且,牛大淼還有個更具創造性的計劃。黃鰭鯛的繁育時間固定為每年的特定月份,這樣就導致黃鰭鯛有個明顯的上市高峰期。牛大淼希望,通過人工育種技術的再突破,打破這種時間限制,最終實現常年平穩出魚狀態,有效緩解銷售價格的波動。
在羅新苑看來,打造國家地理標志,除了具有魚種特色、養殖規模和養殖技術外,還必須保障質量。近年來,在保障質量方面采取的比較重要的措施是,金灣區努力推動黃鰭鯛溯源體系的建立。“龍頭企業負責合作社內產品的銷售,每條魚來自哪一家養殖戶,都可以輕松查到。”羅新苑說。
羅新苑介紹,金灣黃鰭鯛現在仍以活魚銷售為主,未來隨著產量的提高,產業鏈將會進一步延長,魚肉加工、互聯網冷鏈配送等或將陸續出現。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