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水產品市場進行供給側改革的趨勢,怎么才能提升臺山當地青蟹養殖技術,擺脫養殖粗放狀態,提高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11月23日,由廣東省海洋與漁業推廣總站主辦,江門市海洋漁業局、臺山市海洋與漁業局、臺山青蟹協會協辦的蝦蟹健康養殖技術培訓班在臺山都斛鎮天匯商務酒店正式開班,這場圍繞著臺山青蟹未來轉型升級以及品牌化打造的基層培訓會,不但省市漁業部門相關負責人出席培訓會,相關水產院校教授助力,更吸引近100名當地養殖戶前來參與,覆蓋水面竟達2萬余畝。
自上個世紀80年代,臺山青蟹才開始規模化養殖。據當地漁業部門統計,近二十年發展臺山青蟹養殖面積已經達到7-8萬畝規模,年產量7633噸,年產值達12.2億元,其中都斛就有專業養殖青蟹大戶100多家,養殖面積超過2萬多畝。
得益于臺山地處黃茅海與西江水對接的咸淡水交匯處,北有古兜山脈自然屏障,養殖區域土壤礦物質多、硒元素高,憑借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臺山養殖出來的青蟹光澤透亮、肥滿度高、肉質白嫩鮮美、蟹膏清甜香滑,其中以都斛鎮奄仔蟹、膏蟹、肉蟹最為出名。
2016年臺山青蟹已經成功申報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其中地理標志保護區域覆蓋都斛、赤溪、廣海等8個鎮,養殖市場初具規模化。終端消費市場往在浙江、港澳及珠三角等地發展,在各地消費市場逐漸建立口碑,儼然已經具備全國性的水產品品牌化運作的基礎條件。
事實上,臺山青蟹在謀求產業化、品牌化布局同時,一方面卻嚴重受傳統粗放的養殖模式制約,產業現狀必先進行養殖模式升級轉型。按照傳統的養殖模式,通過當地魚鳁(咸圍)引水投苗粗養,其中年畝產量僅在100斤左右,成活率斤10%-20%甚至更低,單畝生產能力低下,池塘利用能力差,制約養殖戶效益提升能力,目前產業規模還建立在大水面、低效率的養殖現狀之上。
另外傳統臺山青蟹能口感風味的獨特性,在于種苗以及成蟹養殖階段投喂臺山沿海獨特的生物餌料——米蜆。隨著謀求模式養殖轉型升級,人工種苗培育技術已經逐步提升,種苗規模化培育逐漸成型,但目前米蜆餌料資源逐步減少,首先成為種苗環節的制約點,更加影響到養殖階段的質量和成活率。
據悉,米蜆放到咸圍里最少可以存活10天左右,質量下降則容易加快養殖病害發生。2017年臺山地區用于餌料作用的米蜆,成活率同比下降近50%,養殖戶尋找新的餌料營養資源成為臺山青蟹產業化發展焦點。
“代替類的冰鮮養殖,例如螺螄、鮮魚肉糜,其效果既難以達到米蜆的養殖效果,同時投喂冰鮮,又將臨環保壓力,與產業化、品牌化的發展思路違背。”臺山青蟹協會會長王劍鋒提到,盡管目前臺山青蟹產業的轉型升級急需進行,但產業所面臨的困點依舊不少,提高終端養殖技術,創新養殖模式,完善餌料營養替代和供應,青蟹品牌包裝等,還需逐步做好完善計劃。
王劍鋒提到,未來在完善餌料營養替代和供應方面計劃也開始著手準備,目前臺山青蟹協會正和江門粵海飼料有限公司商討有關養殖模式推廣、塘頭技術服務等戰略合作,進一步為臺山青蟹產業尋找更好的出路。
| 專家發言 |
海南大學教授 賴秋明 :
養殖戶必須做好對青蟹養殖習性、當地水體條件、養殖塘的構造、蟹體損傷的基本功課。例如在繁殖方面,親蟹選擇一定是優質人工培育的膏蟹,盡可能購買性胰腺飽滿的雌蟹和抱卵蟹,就可以因地制宜通過用手電筒光線透過蟹體頭胸甲觀察,選擇沒有透光狹縫的親蟹,這代表著性腺發育的充足飽滿,同時熟悉和掌握種苗培育基本條件更有利于規模化的培育,在質量上超越原生捕蟹苗。
集美大學水產學院教授 黃永春:
我國青蟹整體養殖量已經超過14萬噸,主要集中在我國南方省份,其中福建占據全國養殖市場的23%,是我國核心養殖市場,其中閩中、閩東、閩南分別占福建市場的21%、25%、47%。
上海綠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李家勝:
目前弧菌病的分布區域幾乎為世界性的,其發生沒有宿主的種屬選擇性和地理上的分布差異,沒有具體的季節和時間區分。目前噬菌體微生物菌群,能有效預防和治療育苗和高密度養殖生產中的弧菌病、氣單胞菌病等細菌性病害(包括細菌性腸炎、細菌性白斑病、細菌性紅體病、瑩光病等)。
海南阜康水產科技有限公司 張海平:
目前中國蝦病爆發嚴重,根本原因之一在于池塘的長時間單一化的粗放養殖,從養殖理念上更應該是遵循輪養法則。目前斑節王在替代輪養上具有突出優勢,整體個體要比亞洲斑節品種略小,最大個體可達30cm,500g重。生長速度快,低密度混養50天可達12尾/斤;土塘密度2萬尾/畝90天可達18尾/斤;高位池密度5萬尾/畝150天可達18尾/斤。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