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樂科技基地里的小高池,冬蝦苗已經投放。
產業化基地里的實驗池
元樂科技產業化基地內的循環水處理系統
采用新的技術模式后,蝦苗成活率提高。
存放益生菌的生物桶
羅土炎展示煮熟的成品蝦。
11月中旬,在福建省福清市天生農業園區,福建元樂生物有限公司運用福建省農科院科研團隊的技術建立的養蝦基地內,公司工作人員林元美等在查看200多個單體循環池內已經投放的冬蝦苗。在春節前后將成蝦投放市場,林元美充滿期待:“今年初試已經取得成功,一平方米的蝦池出蝦5公斤,比以前增加了一倍,而且蝦的品質很不錯,因此對于冬季這批蝦我有信心。”
從2013年起,福建省農科院羅土炎科研團隊就已經開展益生菌加循環水養殖南美白對蝦中試實驗。目前已經摸索出一套“益生菌+循環水”綠色健康模式,攻克南美白對蝦養殖難題。
編者按
作為我國對蝦養殖的主力品種,南美白對蝦已經引進中國大陸近30年。由于具有肉多且鮮嫩、生長快速、適鹽度范圍廣(海水、半咸水、淡水均可生長)等特點,養殖面積和單位產量從2005年開始迅速提升。但是近年來,福建的南美白對蝦的養殖成功率只有20%。針對現狀,福建省農科院科研團隊與福建元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采用“益生菌+循環水”模式,探索建立綠色健康養殖關鍵技術體系,取得初試成功。
成功率不足20%,對蝦養殖瓶頸期待突破
中國對蝦養殖業近幾年來產量和規模位居世界第一位,福建省作為對蝦養殖大省,每年對蝦約達數萬噸,但是近年來雖然養殖面積快速增長,但成功率僅20%左右,且還面臨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由于是引進的蝦種,隨著養殖面積的擴大,對蝦苗種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很多育苗場軟件和硬件參差不齊,導致對蝦苗種質量參差不齊,部分苗種攜帶病原導致病害暴發或生長遲滯。
早在1992年,對蝦養殖的病毒病危害嚴重問題就已經顯現。經過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攻關和業者的努力,養殖技術的進步和品種的更換給中國養蝦業帶來第二個春天。
但是隨著養殖面積的不斷擴大,養殖產量的不斷提升,養殖環境日益受到破壞。例如養殖廢水大量排出,養殖環境的富營養化,造成有毒有害藻類、細菌大量繁殖,病原種類越來越多,危害程度愈來愈嚴重。
加上在飼養過程中,飼料產品質量的參差不齊,水產藥物品種繁多,個別蝦農無法對癥下藥,不但不能解決對蝦養殖的根本問題,還產生食品安全問題,影響人民身體健康。
可以說,養殖觀念和技術發展的瓶頸導致整個養蝦業發展變緩、變難。如何在養蝦業上闖出一條綠色、可控、生態的可持續發展養殖模式,羅土炎團隊和元樂科技一拍即合。
扭轉陳舊觀念,防控覆蓋產業全鏈條
在福建省農科院農業工業化研究所福清漁溪基地,“我們的單體循環池和普通的養殖池可不同。”林元美透露了其獨特之處,“除了鋼架主主體結構,還采用了一層黑色的防透水膜,外面還包裹了一層泡沫,主要起到保溫作用。”
“拆卸簡單,不用挖土,就跟裝配式建筑有些像。不僅安裝方便,而且材料都可以二次使用,透水膜的使用壽命可達5年,這些保溫泡沫就是普通的送菜泡沫箱,我們拿來變廢為寶。這樣算下來,一畝地18個池的硬件投入也就18萬元。”林元美說道。
除了簡易輕便的蝦池,羅土炎團隊和元樂科技合作,經過多年摸索,已經形成了一整套可控的綠色健康養殖管理思路和模式。
這一套養殖體系覆蓋水源、苗種、飼料、藥品及養殖管理,其中的核心就是在養殖過程中減少藥品的使用,通過生物調控技術,實現了全過程不使用抗生素產品。不僅提高了對蝦養殖的成功率,而且減少農獸藥的殘留及對環境的污染,提供真正安全健康優質的對蝦產品,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林元美透露,以前針對最為致命的養殖病害,傳統的養蝦模式的做法就是,水質出現問題不是消毒解毒,就是換水;對蝦出現什么病癥,就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或是干脆直接用抗生素大量拌料控制了。這種無序的管控方式,最終結果就是大多以失敗而告終。
羅土炎及其團隊的變不僅是養殖模式和技術變革,而是一種全新的養殖觀念——“預防為主,治療為輔”。他們自主研發了對蝦微生態制劑及中藥添加技術,結合對蝦疾病監測及預防體系,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減少疾病造成的損失;制定對蝦的疾病預防體系,預防疾病的發生,降低疾病發生的風險。
益生菌唱主角,全程不使用抗生素
在蝦池旁掬起一捧水,可以看到水并非無色透明,肉眼觀察呈現出淡褐色。羅土炎告訴我們,這些就是特意投放的微生物制劑,主要就是復合益生菌群形成的生物絮團。可別小看益生菌,它們可以處理蝦的糞便和殘餌,并控制水體中有害菌的數量。
近幾年弧菌量超標一直是困擾對蝦養殖成功的一大因素。盲目消毒、大量抗生素的使用,使其產生了嚴重的抗藥性。通過此技術,水體中副溶血弧菌控制在10個以內,溶藻類弧菌控制在500個以內,大大降低了養殖過程中的病原微生物的危害。
益生菌不僅可以充當水質的“清潔工”,而且還是對蝦的“營養師”。在飼料中添加復合微生態制劑,使用益生菌發酵的優質餌料,不僅可以提高飼料轉化率,促進消化和營養的吸收,而且可以保證對蝦腸道微生物數量的穩定,防止病原微生物通過消化道侵染。此外,飼料中還添加中藥提取物,預防疾病,提高對蝦抵抗力。
“增加營養,提高抵抗力,讓對蝦自身強壯起來。”林元美表示,“以往養蝦最擔心的就是疫情,一來就可能爆池。采用了‘益生菌——循環水’模式后,在養殖過程中,不再使用抗生素藥物就能達到預防疾病的效果。”
不僅調控對蝦的內部生態系統,外部的生態系統調控他們也有法寶,就是運用水質微生態調控技術的循環水系統。
從源頭開始,他們精心選育健康的蝦苗,將其放養至封閉式的工廠化蝦池。隨后采用封閉式養殖用水凈化處理系統,將水進行循環使用。“這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系統,處理裝置可以消除自身養殖系統內的危害生物,切斷病毒的水平傳播,更不用看氣候、外來水質變化等自然因素的臉色。”
日常養殖過程中,他們會定期對養殖水中pH值、氨氮、溶解氧等關鍵指標進行監控,特別是病原菌及病原生物、微生物群落的監測管理,保證了養殖水體的水質穩定,防止病毒性疾病的發生,避免了系統性風險的出現。
而且這一循環水系統還可以處理養殖污水,實現了養殖的低排放,減少了環境的污染。
今年“益生菌+循環水”養殖模式初試成功,成品南美白對蝦不僅產量翻番,而且品質優良。個頭大,顏色深,不會縮殼,肉質緊實,最簡單的白灼烹飪就可以激發出鮮甜的自然味道。
“即使最熱的三伏天,我們調整了養殖品種也取得了成功。目前如果冬蝦繁育順利,那么這項技術模式就可以實現一年三季養殖,按照一季5公斤/平方米的產出,產值相當可觀。”林元美說道。
近年來,全國各地也在探索綠色防控結合的對蝦養殖模式,但是在大規模的試驗養殖中取得成功尚屬首次。
初試成功后,他們希望對蝦“無抗”健康養殖技術體系能夠進一步進行示范推廣,“不僅是對蝦,很多水產品養殖上都可以嘗試應用”。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