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水產養殖圓桌系列會議(TARS)上,Fish Vet Group的科學家做了關于水產養殖病害狀況的報告,報告指出,過去10年內,亞洲主要蝦類產區因受到病害影響,損失慘重,金額共計達200億美元。現在業內很多人認為,威脅中國乃至亞洲地區蝦類養殖的罪魁禍首有兩個,一個是EMS(Early Mortality Syndrome),即早期死亡綜合征,早在2009年,中國南方蝦類養殖場內就首次診斷出EMS,2010年蔓延至海南島,之后一年在越南和馬來西亞再次出現,更是于2012年在泰國大規模爆發;另一個就是EHP(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即肝腸胞蟲,這是一種可感染多種真核生物的專性細胞內寄生蟲,2009年在泰國生長緩慢的斑節對蝦中被首次發現分離而命名, 全名為“腸道上皮細胞微孢子蟲”,屬于微孢子蟲科、腸胞蟲屬。受連年持續的病害影響,亞洲地區蝦類養殖戶信心受損,面積不斷下降,很多人因此失業了。
據國內外不同媒體的報道,我國甚至亞洲的許多蝦類養殖區域,對蝦微孢子蟲感染率比較高,基本上每一養殖小區域的檢測都有許多的陽性,2016年有一個數據說,江蘇南通如東地區的微孢子蟲檢出率超過20%,讓許多養殖戶談蟲色變,那么在這種高感染率的情況下,對蝦還有沒有養殖成功的機會呢?如果真的微孢子蟲的檢出率超過20%,已經是屬于爆發性流行,養殖戶當然不能夠冒險再養下去了。可是矛盾的是,這兩年如東的養殖成功率,在土池養殖對蝦而言,無論是畝產量還是成功率,卻是國內相對高的。
2017年12月如東小棚蝦底部情況
2017年12月如東小棚蝦水質情況
2017年12月如東小棚蝦打樣情況
到底微孢子蟲的感染率是否真的有那么高,危害性是不是真的到了這種令養殖戶恐慌的地步?目前國內關于微孢子蟲的研究和討論,確實太多了,也從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養殖戶的這種心理,實際上微孢子蟲到底有沒有那么大的破壞性,目前還沒有一個具體的定論。反而是讓市面上有一些看起來是針對微孢子蟲的產品,有了生存的機會,養殖戶用了這些產品到底有沒有用,估計誰也沒有敢打包票,在本來養殖利潤已經下降的大環境下,無形中又給養殖戶增加了成本的負擔。
對一種疾病的流行、預防和治療,首先必須了解這種疾病的病原體或者病因、病原體生活史和其傳播途徑、致病途徑。如果沒有做這些必要的工作,可能會導致診斷和治療方案帶盲目性和不準確性。
一、微孢子蟲病的病原體
微孢子蟲病的病原體是微孢子蟲,微孢子蟲是一種細胞內寄生的單細胞的真核生物,它不僅僅是寄生于蝦蟹這些無脊椎動物類群內,也寄生于魚類、兔類、皮毛動物和人上。微孢子蟲病是一種動物源性的,又是人畜共患疾病。微孢子蟲寄生于幾乎所有的動物類群,但主要寄生于蝦蟹等無脊椎動物。
微孢子蟲種類極其繁多,廣泛地寄生于昆蟲、魚類及甲殼動物體內,在對蝦疾病中,微孢子蟲病是由原生動物所引起的對蝦寄生蟲病害中較為難治愈的一種。寄生于對蝦的微孢子蟲大多屬于微孢子科中的三個屬,八孢蟲、微粒子蟲和匹里蟲。另有報道泰羅漢屬中也有感染人工養殖對蝦的,主要侵染對蝦的肝胰腺,徽粒子蟲屬的微孢子蟲主要寄生部位是對蝦的肌肉組織,只有對蝦匹里蟲不僅寄生肌肉組織,還侵染心臟、鰓、胃、肝臟及腸。
二、微孢子蟲疾病的傳播途徑
在自然飼養條件下,孢子被寄主吞入消化道后,迅速被活化。隨后繼續侵染對蝦腸道、肝或者其他組織。從微孢子蟲的致病機理分析,微孢子蟲感染途徑主要是由口進入消化道感染寄主細胞。在野生的褐對蝦和白對蝦中也發現,由于攝食了被微孢子蟲寄生的其它生物餌料,也發現被感染微孢子蟲病,所以微孢子蟲病常在野生的對蝦中也有發生。因此控制飼料的質量和養殖水質環境,也是防治微孢子蟲病的主要途徑。從其傳播途徑可以得出:
1、微孢子蟲病應該不存在隔代傳播,也就是說,親蝦應該不會直接把微孢子蟲病傳染給蝦苗寶寶。
2、微孢子蟲病的預防應該重點在創造一個良好的水質環境,減少水體中的腐敗物、其他生物。
三、微孢子蟲疾病的癥狀
根據關于微孢子蟲的總體報道,對蝦體內的微孢子蟲感染微孢子蟲病的癥狀主要是:
1、白濁蝦
感染微孢子蟲病的對蝦機體變白,剝去甲殼后,可看到肌肉組織為乳白色。
但是這一點必須和亞硝酸鹽超標引起的癥狀區別開,當發現對蝦身體白濁時一定要排除亞硝酸鹽的可能性,避免延誤了搶救時間導致不可挽回的損失。亞硝酸鹽超標往往會引起對蝦的水體發白。見下圖:
亞硝酸鹽超標
亞硝酸鹽超標導致的對蝦機體發白
亞硝酸鹽超標導致的對蝦機體發白
2、棉花蝦
感染微孢子蟲病的病蝦活動遲緩,不進食,蝦的體長和體重明顯不對稱(棉花蝦)。
但是這一點要和對蝦平常攝取的飼料營養不良區別開,如果是感染微孢子蟲病的病蝦出現棉花蝦,那么基本上就沒有治愈的可能了,但是由于飼料營養不良引起的棉花蝦,可以通過在飼料中補充適當的氨基酸或者優質動物蛋白質,很快(大約3天左右)就看到明顯的效果。在生產中,棉花蝦是對蝦平常攝取的飼料營養不良導致的機會比較大,這種棉花蝦可以挽回的,所以當出現棉花蝦的時候一定要準確判斷避免重大損失。
3、鐵蝦
感染微孢子蟲病的蝦活動遲緩,不進食,個頭常小于正常蝦,也就是養殖戶常說的鐵蝦,長不大的蝦。
但是這一點與蝦苗的質量、營養性脫殼不遂、水質惡化也有密切的關系,不一定在沒有病理診斷前就把問題歸罪于微孢子蟲,這樣子只能夠浪費了挽回的時機。
四、微孢子蟲病的診斷
微孢子蟲病的診斷可用對蝦的肝胰腺、肌肉、胃黏膜糞便直接涂片染色后鏡檢,組織電鏡檢查仍是十分有效的方法,但其敏感性稍低,細胞培養技術,分子生物學方法等也可試用,其中PCR診斷技術最為常見。
PCR診斷技術是目前水產市場中最為常見的微孢子蟲疾病診斷手段,可是為什么目前的微孢子蟲疾病的檢出率那么高?為什么那么多已經被檢出感染了微孢子蟲疾病的對蝦卻違反了微孢子蟲疾病的病理,能夠依然養成大蝦?是否微孢子蟲疾病已經不再對對蝦有傷害?還是其他有其他因素干擾了微孢子蟲疾病的正常致病過程?期待專業人士能夠進一步的探討和科普。
五、微孢子蟲疾病的治療
對微孢子蟲疾病的治療方法,暫時還沒有明確的方案,雖然市面上有一些藥物,包括甲硝唑、依曲康唑、阿苯達唑等均可用于治療,但僅阿苯達唑在部分病例奏效,且治療后仍存在復發現象。市場上應病而生的五倍子、青蒿等治療微孢子蟲疾病的藥物基本上是違反了微孢子蟲疾病的致病機理,這些藥物是不可取的。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