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文昌的海南勤富食品有限公司的羅非魚生產線上,工作人員正忙碌著。記者 袁琛 攝
■記者 李佳飛 特約記者 黃良策
換鞋穿工作服、戴發網口罩、全身風淋除塵、洗手消毒……進入周勤富的食品加工廠采訪,要經過重重關卡,略顯繁瑣的程序,目的是為了保障食品安全和產品品質。
“我們的羅非魚產品主要出口歐美,必須經得起嚴格的監測和檢驗。”今年52歲的周勤富,說話底氣十足。30余年來,他憑著養殖手藝白手起家,從一名普通的農民成長為擁有總資產3億多元的優秀民營企業家,不僅在文昌建立了我省第一個“國家級標準化羅非魚養殖示范基地”,而且創建了我省目前唯一一個“國家級出口食品安全示范基地”,創造了全國羅非魚出口歐盟海南第一的好成績。去年一年,勤富公司出口水產品1.57萬噸,實現出口金額3626萬美元。
白手起家
自帶技術闖海
1985年6月,背上行囊來到海南準備創業的周勤富未滿20歲。在此之前,他成長于浙江省麗水市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
“當時浙江的養殖業蓬勃發展,我在老家已經學會了養鴨的技術。”周勤富說,初入海南時,他從麗水引進12000只產蛋的麻鴨,在文昌辦起了當時海南最大的麻鴨養殖場。
很快,周勤富就帶動海南的養鴨業和禽蛋市場發展起來。可是,隨著養鴨戶越來越多,1987年底,鴨蛋價格一落千丈,養鴨虧本。周勤富初戰失利,欠了一屁股債。
沉重的打擊,沒有讓他喪失斗志。1988年,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的消息,重新點燃他的創業致富夢。他回老家借錢,獨資辦起了養殖場。經過幾年辛苦經營,終于還清債務。
養鴨過程中,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發現海南非常適合羅非魚的生長,于是開始摸索水面上養鴨、水下養魚的“立體養殖”模式。后來,由于養鴨對水質有一定污染,影響魚的品質,他便果斷放棄養鴨,開始專業養魚。
規模擴大
帶動10余萬人就業
“1991年開始,養殖羅非魚幾乎年年獲利。”周勤富說,直到2000年左右,羅非魚外貿訂單銳減,許多養殖戶出現虧損,紛紛轉讓魚塘,他趁此機會收購基礎較差的魚塘重新改造。到2008年時,周勤富自營的養殖基地達到1萬多畝,他也成為海南島羅非魚最大的養殖戶。
“以質量求生存,以誠信贏顧客”是周勤富的經營理念,他堅持走品牌化發展的道路,所有魚塘實施標準化養殖:統一供應種苗、統一供應養殖投料、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組織生產、統一質量檢測、統一捕獲加工“六統一模式”。不僅如此,他的公司還積極申報認定無公害水產品基地和認證無公害農產品,得到各界廣泛好評。
聽說周勤富養魚賺了錢,浙江的很多鄉親都奔他而來,到海南養魚。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3萬多名浙江老鄉在海南養殖羅非魚。周勤富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帶動了當地10余萬人就業,帶動發展養殖基地近14萬畝,2017年獲得了“全國農業勞動模范”稱號。
品控卓越
產品暢銷國際市場
經商多年,周勤富發現,如果只有粗淺的農產品出口,沒有自己的加工企業,價格和銷量往往受制于人。于是,他決定在文昌創建自己的工廠。
2007年,周勤富第一次向銀行貸款,在文昌建起了羅非魚加工廠。經過一定的積累,他又投巨資按照最嚴格的標準建立了檢測中心和國家級實驗室。
卓越的品質管控,讓他的羅非魚產品在歐美各國市場暢通無阻。如今,周勤富的食品加工廠年生產能力超過3.5萬噸。2017年,公司出口水產品1.57萬噸,實現出口金額3626萬美元。
“歐盟的準入標準最嚴格,我們企業從源頭到加工,都經得起監測和檢驗。”海南勤富食品有限公司實驗室檢測中心負責人告訴記者,美國、澳大利亞等外國專家考察團曾到公司考察過,都很放心和滿意。
周勤富說,乘著國家改革開放、海南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的東風,他要靠品質和誠信,繼續將企業做大做強。接下來,他要在精深加工產品上做文章,力爭打造海南水產品優質百年品牌,幫助文昌更多百姓就業。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