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將和川內的一些養殖大戶去外省基地考察,別人看得起讓我幫其參謀,所以趁清早起來頭腦清醒,趕緊梳理下。基礎的養殖條件、氣候、土壤問了同行,情況也掌握的八九不離十了,再結合資料的查閱,適不適合養殖很容易得出了結論。但對于投資上億元建造的水域來搞養殖,資本項目的運作,不得不站到更高的視角來看待問題。對于投資我看重兩點----趨勢和人,縱觀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歷史上的還是現在的,無一都要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講究順勢而為,贏就贏在趨勢上。其次就是人,找到靠譜的人才能做靠譜的事。像前兩天去的一家養殖公司,我從早忙到晚,清清楚楚寫了幾頁紙,詳細說了每口魚塘怎么用藥、怎么預防,但得不到執行。再好的投資環境和條件,我看也難以養出效益。
國內的水產品,從80年代放開水產品市場,當時的魚價那是高得很,一斤魚可以買好幾斤肉;再看現在,十年二十年過去了,像草魚、花白鰱、鯉魚的價格,始終如一,很是穩定。但折算成人民幣的購買力,歷年來的趨勢卻是在下跌。從市場供求關系講,顯然是供過于求,或是處于飽和之中。尤其對于四川,盆地氣候,光照不強,養殖水域少且小,飼料價格高,魚價不高的情況下,和祖國的西部地區比起來,隨著這些年的南水北調,大型引水工程陸續開工和建成來說,顯然這些地方的賺錢的機會更多。
再來看看環保的影響,全國的網箱拆聲一片;有些城市周國的養殖水域,過去或是灘涂、荒地, 隨著城市的發展,這些地方越來越靠近城市,拆除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而且越往后可能申辦養殖場會越來越難。大型的湖泊、水庫禁養,讓人看到魚價上漲的苗頭。但環保會不會持續的這樣堅持下去,則取決于現在環境的形勢,像每年的全國各大城市的霧霾,許多地方的癌癥高發,才有了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的口號,估計較長一段時間內不會松懈。
基于這種思路,上次聚在一起聊時,我是建議走出去的。但任何事沒有絕對,比如當地政府的政策法規、環保要求有沒有變化,仍然存在著變量。這些都是我們養殖人不得不思考的。好在這位老總熱愛水產事業,喜歡養魚,而且干起事來靠譜,兩條之中,至少占了一點,所以我是看好這次考察的項目,希望接下來的幾天不虛此行。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