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富羅非魚“中威1號”(品種登記號:GS-01-003-2014)是采用被動整合雷達標記(PIT)技術,數量遺傳學最佳線性無偏預測(BLUP)分析和家系選育等綜合育種新技術,經過多年多代培育而成,具有生長速度快、出肉率高、病害少、易馴化,起捕率高等優點,在廣東、廣西、云南等地區已大規模人工養殖,同時也是我國出口創匯的重要水產養殖品種之一,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
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是我國近幾年來漁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一種新模式,與傳統池塘養殖模式相比較,新模式在工藝理念、技術裝備和養殖方式等方面都具有了重大的革新。工程化循環水養殖是指利用占池塘面積2%~5%的水面建設具有氣提推水增氧、自動投餌系統和集排污裝備的系列水槽作為養殖區進行類似于“工廠化”的高密度養殖,實施智能化水質在線監測、工業化管理,并對其余95%~98%的水面進行適當改造后作為凈化區,對殘留在池塘的養殖尾水進行生物凈化處理和放養經濟魚蝦貝類,構建良好生境,實現養殖周期內養殖尾水的達標排放,提高整體綜合養殖效益的目標。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相關研究在國內起步于2011年,目前,已成功篩選出草魚、羅非魚、鳊魚、加州鱸、斑點叉尾、黃顙魚等適養品種。本文對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揚中基地2017年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吉富羅非魚“中威1號”作一總結,供養殖戶參考。
一、材料與方法
1池塘條件及養殖系統設計
試驗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揚中基地進行。在62.5畝池塘環溝內建造聯排不銹鋼框架結構流水槽6條和改性PVC鋼架流水槽6條,2組流水槽呈對角線排列,形成對角循環對流、能耗最低的循環流水設計模式;每組水槽配套1個約1畝的污水沉淀池,用于種植魚腥草、薄荷和虎杖等中草藥。流水槽分為氣提推水增氧區、養殖區和集污區:在流水槽的前端安裝氣提推水增氧裝置(切割式曝氣盤);水槽養殖區規格為22米×5米×2.5米,養殖區底部安裝增氧設施;集污區長3米,設有軌道式吸污裝置。養殖區面積合計1320米2,占池塘總面積的3.19%,剩余的池塘區域為凈化區域,對養殖尾水進行凈化處理,主要采用水下放養花白鰱、鱖魚,水上種植水葫蘆及吊養珍珠蚌方式進行水質凈化利用。養殖水源為長江水,水質清新、無污染,符合漁業水質標準。整個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系統運行示意見彩中插2。
2配套設備
系統配備3臺功率分別為2.2千瓦、4千瓦和5.5千瓦的羅茨鼓風機,為底部增氧、氣提推水及增氧設備集中供氣,并可任意切換。集污區采用3米的單軌道集污方式,配備1.5千瓦吸污泵1臺。配備自啟式應急發電裝備,當系統運行中一旦發生停電情況,可及時自動切換應急發電設備。
3魚苗放養
首先將自然繁育的吉富羅非魚苗種暫養于土池中。2017年6月11日,拉網,打樣,將苗種按照不同密度分別放養于10﹟、11﹟和12﹟流水槽。凈化區套養白鰱、花鰱、鱖魚,吊養珍珠蚌。具體放養情況見表1。
4飼料投喂
料粒徑隨魚體生長適時調整。采用人工投喂方式,每天投喂3次(6:00、11:00和17:00),按照體重的2%~5%進行投喂,投飼時以飼料不漂出水槽,每次投飼時長約為30分鐘,具體以觀察上浮搶食魚數量明顯減少時即可停止投喂,并根據攝食情況與水溫、天氣變化及時調整投喂量。養殖全程凈化區不投飼。
5日常管理
養殖期間,水槽水位保持2米左右,透明度30厘米左右,水槽末端平均水流速度控制在2~3厘米/秒。氣提式推水增氧設備24小時開啟,天氣不好水體溶氧較低時,開啟底部增氧。每次投喂飼料后2小時內開啟吸排污泵,每次吸排污的時長根據污水的程度而定,并清洗拉網糞便。每天堅持巡塘,注意觀察和記錄水質、魚的生長、攝食、活動等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經常檢檢查防逃和防鳥設施。做好日常管理的養殖記錄。
6病害防治
苗種在放養進入水槽前,用濃度1%的鹽水消毒10分鐘左右。在5個月的養殖過程中,吉富羅非魚未發生疾病和明顯死亡,養殖過程中需要做好病害預防工作,比如適量投喂、適時添加乳酸菌、芽孢桿菌等微生態制劑。
二、結果
1養殖效果
2017年11月3日,對10﹟、11﹟、12﹟水槽的吉富羅非魚進行隨機抽樣測定,3個水槽養殖的吉富羅非魚平均體重為405.4克/尾、500.5克/尾、452.1克/尾;成活率分別為90.60%、95.93%、93.57%;養殖產量分別為11018.7、4801.29、8460.6千克,平均產量分別為50.08、21.82、38.45千克/米3(表2)。飼料系數分別為1.53、1.47、1.49。
2效益測算
(1)成本核算:飼料單價4.3元/千克、苗種費用4元/千克;人工工資3000元/槽、燃料動力費1500元/槽、藥品費200元/槽、單條水槽折舊費5000元/年,3條水槽總成本18.87萬元。
(2)效益測算:吉富羅非魚江蘇烤魚專用塘口價11~12元/千克,3條水槽總產值為28.89萬元;單槽最高效益4.97萬元。
三、小結
1.抗應激處理。在捕撈、入槽等操作過程中,由于環境的劇烈變化,苗種會發生明顯的應激反應。為防止魚類入槽后頂水撞傷感染,須在水槽內不銹鋼攔網前加一層塑料密網,并定期清洗密網以保證推水水流暢通。苗種入槽后,全槽使用潑灑姜抗應激處理;投喂時在飼料中添加乳酸菌和三黃散等,以恢復苗種體質、增強免疫力。在苗種捕撈和入槽時,謹慎操作,并進行抗應激處理,可有效減少苗種應激死亡。
2.經過5個月的精心投喂與科學管理,養殖羅非魚規格在350~520克/尾,是較好的烤羅非魚的食源,且該系統養殖羅非魚無泥腥味,受消費者青睞。不同密度間規格差異不甚明顯,表明該系統適宜羅非魚的高密度養殖。3條水槽共收貨商品魚24280.59千克、總產值28.89萬元,除去成本18.87萬元,凈利潤10.02萬元;單槽最高效益4.97萬元,每平方米利潤451.81元,取得了較好的養殖效益。
3.溶解氧是影響魚類等正常生長代謝的重要環境因子之一,尤其是高密度養殖條件下,一旦發生溶解氧不足,會帶來整個水槽魚類死亡,因此該養殖模式下,配套智能化水質在線監測和報警系統顯得尤為重要。此外,還需要配備應急發電裝備,一旦發生停電情況,應及時切換啟動應急發電設備。
4. 2017年7月份,江蘇地區出現罕見持續高溫天氣,下午2點實測水槽水溫達32℃,池塘水溫在30℃以上時,由于高溫影響,導致用于維持基礎代謝的能量占攝入能量的比例增大,魚的飼料轉化率和生長率降低,造成飼料的浪費。因此,高溫季節養殖生產中,建議采取早上提前、傍晚延遲投喂,安裝遮陽網,混合投喂緩沉性飼料的方法,以保障攝食與生長。
5.如何合理充分地利用凈化區是提高養殖效益的關鍵因素,主要包括凈化區花鰱、白鰱,鱖魚、珍珠蚌等經濟動物的精準放養與精準管理,以及可食水生植物及中草藥的種植;如果養殖規模大,可以在凈化區設置功能小區,發展休閑漁業。揚中基地凈化區計劃3年清塘1次,因此,凈化區效益不在此次養殖效益統計范圍之內。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 王裕玉
徐鋼春 聶志娟 徐跑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