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魚蝦蟹養殖陷入困境,究其原因就是病害的不可控。那么為什么魚蝦蟹的病害治療如此之難呢?為什么上次管用的藥這次不管用了呢?為什么上次管用的方法這次也不行了呢?本文將為你一一揭曉!
誤區1:疾病都可以治
很多人認為魚蝦蟹的疾病是可以完全治愈的,但是現實正好相反,其實很多疾病是無法治愈的。因為事實上目前我們對水產動物的很多疾病的病因并不知道,比如近幾年最讓人頭痛的魚蝦蟹“白便”,有人說是藻毒素中毒,有人說是高蛋白飼料的“料毒”,也有人說是肝胰臟病變等等,每一種說法都有大量相關的科學證據。但是呢?“白便”至今仍然泛濫,仍然是對蝦養殖的心頭大患。
目前對于很多魚蝦蟹的疾病,只能不同程度地緩解癥狀而已,而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養殖戶也好,技術員也好,一定要清楚的認清這個事實。
▲去年5月份北海地區因病害,導致大面積排塘。
誤區2:上次管用的藥這次一定管用
筆者這幾年與很多動保業務員接觸,目前動保業務員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很難維持穩定的客源。追根究底:養殖戶認為上次管用的藥這次一定管用,但現實中往往是事與愿違,因此當養殖戶發現這次的產品與上次的作用效果相差較大時,他就不愿意再跟你做生意了。
產品質量一樣,癥狀也一樣,那為什么會有效果上的差異呢?因為相似的癥狀可能有不同的病因,上次吃管用的藥這一次不一定管用。比如對蝦紅體病,導致對蝦紅體的病變很多,比如應激性紅體、病毒性紅體、細菌性紅體,每一個產品特別是治療性產品,都是只能針對某一種病因,所以很明顯上次管用的產品這一次不一定管用。因此奉勸大家,在進行治療時一定要先弄清楚病因,再進行針對性的治療。
▲水質不好,很容易導致對蝦疾病的爆發。
誤區3:只“求藥”,不“問診”
目前大多數養殖戶碰到魚蝦蟹發病的時候,第一反應是找藥,而不是找原因。看病的目的是拿藥,而不是想得到明確的診斷。而且越貴的藥越舍得花錢。殊不知,你把情況描述的越詳細,技術員或者指導員給的產品越對路。上文已經說過看似相同的病狀可能完全有不同的病因,你說得越多說得越細,對方判斷正確的概率就會越高,推薦的產品越就更有效。
做技術員最頭疼的一件事就是養殖戶發個語音或者信息給你,就問你有沒有什么產品。養殖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很肯定的說目前沒有單一發病的病因,水質、底質、藻類、微生物等等都與養殖主體相關聯。
誤區 4:過于信任抗生素或偏方
中國是抗生素的使用大國,每年生產21萬噸,出口3萬噸,其余全部自銷,抗生素用量約占世界的一半。在水產養殖中,抗生素的使用依然泛濫。抗生素用多了會使細菌產生耐藥性,甚至培養出超級細菌。而且抗生素有非常強大的毒副作用,抗生素用得過多,會大量殺滅有益細菌,使免疫力大幅減弱。這也是為什么使用過抗生素的池塘,魚蝦蟹隨著養殖時間的推進越來越難養。
這幾年養殖出現不少偏方,比如紅薯治白便、芭蕉樹去藍藻等等,并不是偏方不好,其實很多偏方確實是很管用的。但是要注意的是偏方之所以叫偏方,第一肯定很少人用,而且未經大面積證實,第二效果肯定大多數是口口相傳,不排除吹噓的成分。所以偏方很容易成為某些騙子的把戲,比如在獸藥基礎上加了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再以偏方名義出來騙錢。所以養殖要謹慎,不要盲目相信偏方。
幾點建議
●預防為主,魚蝦蟹疾病爆發之前都會有先兆(比如白便在爆發之前一定是猛吃料之后攝食量突然減少),提前找到病因提前做好預防工作,往往比病發再進行治療要劃算的多。
●治療也好日常保健也好,首先心態上,一定不能浮躁,一定要先弄清楚原因,找到源頭、病灶,對癥下藥,切勿操之過急。
●不要過于相信他人或者廣告,所謂能包治百病、一劑見效之流,那都是騙子、謊言。
●不是所有的病都有相應的藥可以治好,藥物作用的主要對象是群體,而無法在意個體,是一個百分比,魚蝦蟹患的病不一定在這種藥醫治的百分比內。
●如果情況、病害已超出了自己的控制范圍,不要抱以賭博或者“靜觀其變”的心態,能及早處理(出售或者排掉)就及早處理,放寬心態,及時止損,盡量把損失降到最低。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獨家報道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