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N采訪了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崔和會長,分析2019年中水產行業可能發生的變化。
文:Louis Harkell
譯:胡路怡
UCN采訪了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CAPPMA)會長崔和,就2019年中國水產行業即將發生的變化做了基本預測。
UCN:中國去年大力推進環保政策,許多內陸網箱和養殖池塘被清理,今年這個政策會繼續執行么?
崔和:中國的環保政策是已經明確了的,2018年我們的清理工作已經做得差不多了,但政策還會延續。
主要清理對象為湖泊、水庫等大型自然水體,清理的品種主要針對投喂性魚類,也就是用飼料喂養的魚。但是,環保政策對于像花鰱(Bighead carp)、白鰱(Silver carp)等慮食性魚類沒有限制,因為這些魚類本身對水體凈化是有好處的。
UCN:您預計今年的捕撈產量如何變化?養殖產量如何變化?是否會因為環保或其他原因,導致養殖產量減少?
崔和:捕撈產量肯定要下降,我們的伏季休漁時間延長了,野生資源的保護力度加大了,許多不到規定尺寸的魚不允許捕撈上船。
內陸的養殖產量也會下降,因為江河湖泊、水庫等天然水域的網箱養殖(Cages)、圍欄養殖(Net pens)都要漸漸被清除,產量肯定會減少。
近海和遠海的養殖產量可能會增加,深水網箱、工廠化養殖等集約型高效養殖模式將繼續推廣擴大。
UCN:今年的水產品進出口如何變化?
崔和:今年的進口幅度肯定是處在上升趨勢,但出口估計要下降。不過,出口下降的幅度不會太大,畢竟食品不同于其他商品,對于消費者來說,該吃的還是要吃。
UCN:今年中國會出臺新政策嗎?水產行業會往什么方向發展?
崔和:從政策角度來說,政府將繼續鼓勵綠色、可持續漁業產業,無論是內陸還是沿海,這都是一個發展方向。從捕撈漁業來說,近海捕撈的管理越來越嚴格,繼續執行嚴格的伏季休漁制度。遠洋漁業可能會保持穩定,這個領域政府不會投入,民間資本也不一定追加投資,畢竟經濟不那么景氣了。
近幾年,因為消費轉型的原因,內銷水產品還會增加,加工企業可能會從國際市場轉向國內市場。就進口水產品來說,大眾化的水產品,如對蝦、巴沙魚等依然保持數十萬噸的可觀數量。小眾水產品,特別是高端海鮮,如帝王蟹、龍蝦、三文魚、鮑魚等一直都在緩慢增長。
UCN:就中美貿易戰,您對是怎么看的,對進出口商有何建議?
崔和:中美貿易戰看似是兩個國家的貿易爭端,實際上也會波及全球其他國家,當然受傷最深的還是中國和美國。我們了解到,中美兩國政府官員正在進行談判,但具體結果會是如何現在還無法得知。
從水產行業角度來說,我們要做好兩手準備,第一是貿易戰可能不會繼續擴大,或者趨于緩和的狀態,這個結果是比較理想的。另外一種結果,是兩大經濟體將繼續對峙僵持,此結果之下,全球都不會好受。
UCN:青島博覽會期間,我們采訪了羅非魚出口商,他們說表示即使關稅可能加到25%,也還收到了一些來自美國的訂單,您如何看待的?
崔和:羅非魚的價格大約每噸4,000美元,對于消費者來說,購買一磅也就增加幾美分。講實在的,消費者對于食品價格的漲漲跌跌并不會太在意,貴幾美分或者幾毛錢,該買了還會買。
食品行業不像手機,如果消費者要換手機,就會充分考慮性價比,25%價格浮動還是比較客觀的,如果舊手機還能用,很多人可能不會考慮更換。但是吃的東西是不能將就的,價格漲了他們還得花錢購買。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