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是我們餐桌上的海鮮常客,大家是再熟悉不過了。可是,你們見過養在山上的海蝦嗎?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天方夜譚呢?
今天小編就帶你見識一下這些兒來自山上的蝦,更要去看一看這敢把海蝦養在山上的到底是何方神圣。
萌發轉業 養殖對蝦
自改革開放之后,鹿西鄉逐漸成為全市乃至全省的重要海洋捕撈基地,稱得上是全市最富裕的漁業之鄉。
近幾年來,由于海洋環境惡化、捕撈過度等問題引起漁業資源衰竭,鹿西鄉數百對大馬力鋼質漁輪時常因無魚可捕而停港歇業,因此漁民的收入也一年不如一年。于是,一部分與大海“長相廝守”的漁民們都開始尋思著轉產轉業。
記者了解到,鹿西鄉現有鋼制漁船86艘,小型漁船40艘,漁民近800號人,近幾年,因為東海無魚,資源衰退,加上后發無人,導致漁民轉產轉業存在問題。而鹿西灘涂沒有,主要是淺海,因此養殖的項目也比較少。
可是,就在人們紛紛打算離開漁業,轉身投入到別行時。有這么一個人,偏偏從原本在外人看來挺穩當的職業——鄉村醫師轉而改行養起了對蝦。這個人就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今年45歲的李海蛟。
“這幾年鹿西整個魚況不是很好,海上資源日益衰退,漁民的收入很差。”談到如何萌發起養殖對蝦,李海蛟說,有一天在電腦前看到一篇關于高位養殖南美白對蝦的報道,看了之后,結合鹿西水質好的情況,覺得很適合養南美白對蝦,就萌發了轉業的念頭。
排除眾異 迎難而上
雖然鹿西海域水質極好,對于養蝦來說具有得天獨厚的基礎條件。但是,沒有灘涂卻是硬傷。秉持著辦法總比困難多的李海蛟卻沒有被這個“硬傷”給嚇退,他想著怎么都不能浪費鹿西這么好的水域。既然沒有灘涂,那就在山上開辟出一個池塘,把海水引到山上去。
“當時投資這項目的時候,我們先跟村里簽訂合同。那時候人家都笑我們。你在這個山上養蝦,聽都沒聽過。當時我們自己到福建考察,人家那邊基本也是養在灘涂上,在山上的也很少,而且像我們現在這個規模的在浙江省應該說海拔是最高的養殖場。”李海蛟說道。
就這樣,他拿出全部積蓄,跟所有人說他要到山上去“種”蝦。 這異想天開的想法,引得旁人非議不斷。
村民葉朋福說:“反正老人都說蝦是在海里養的,怎么會跑到山上去養呢,這個絕覺得有點不可思議 。”
“當時聽他說要在山上養蝦,我當時對這個項目一個是擔心,一個是懷疑。” 李海蛟妻子石獻珠如是說。
面對這么多的非議,李海蛟用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氣兒,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經驗不足就外出到福建舟山等地學習充電,單槍匹馬太難,就拉來浙江省水產研究所代為做科技支撐。總之,李海蛟就是鐵了心的要把這高山上的蝦給“種”出來。看著李海蛟一股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勁兒,妻子石獻珠也慢慢放下了所有顧慮,一心一意的支持丈夫的養蝦“大計”。
石獻珠告訴記者,他這個人一旦決定做一件事情了,就會很用心。花了半年時間在外面考察,回來在我們島上也在選地方,后來看中了養殖的地方后,就自己畫圖,規劃。所以作為妻子被他這種執著打動,也就無條件的支持他了。
不懈努力 脫穎而出
一年后,他在原本滿是樹木的昌魚礁山崗上開辟出了約50余畝的露天平臺。在這片新開墾的平臺上,分布著15口大小不一的磚石水泥結構的養蝦池,上面鋪蓋著黑色的控溫鋼架尼龍大棚,此外還有成套配備的辦公房、倉庫、員工宿舍、食堂等;增氧機、飼料攪拌機、變壓器、電動水泵等各種設備應有盡有,而且每個水池都安裝了進排水陡閘、閥門以及污水處理池等等,一座現代化精養對蝦養殖場脫穎而出。
2014年8月8日,這是李海蛟和他們的伙伴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他們從樂清購進了500萬尾南美白對蝦蝦苗,進行了首期放養,每畝投苗20萬尾,高于傳統放養的每畝2—3萬尾的8—10倍,如此高密度的放養,能否取得成功呢?
“擔心肯定是有的,但是我們這邊從海里抽上來的水經過科學處理后,水質很好;第二我們蝦場的布置進排水各方面都很好;再一個我也高薪聘請了一個大學畢業的技術員做后盾。所以我對這個高密度養殖是非常有信心的。” 李海蛟說道。
李海蛟對這“種”在山上的蝦是信心滿滿的,整個養殖場都實施了智能化管理。做事謹慎的他,幾乎每件事都親力親為。每天都和技術人員一起投料、查看溫度、觀察蝦的生長......我們現在有了很好的水源,有了智能化的管理,有專家技術上的支持,那么養蝦是不是就很容易了?
面對記者的疑問,李海蛟說,這蝦就好像小孩子一樣,很嬌貴的,因為池塘里的水質都在變化,技術員每天都要測量。而且每天的指標都不一樣,各種指標都要測。我自己每天都會親自過來,有些細節的地方,像電路,比如氧機偶爾會故障,我都要親自過來檢查。
眾人的非議,實際的困難,在李海蛟眼里,都是自己前進的動力。他用一池又一池活蹦亂跳的蝦給了眾人一個最好的回應,同時,也給了信任自己的妻子一份最好的回禮。
又是一年收蝦忙,走近這高山上的養殖場,傳來流水潺潺的響聲,猶如山泉下瀑鳴奏出優美悅耳的音樂。踏進大棚內一瞧,密密麻麻,晶瑩剔透的大對蝦,有的在活蹦亂跳,有的在游弋覓食,十分熱鬧。
李海蛟坦言,他的創業目標并不僅僅止于這200多萬元的年產值,接下來他想給自己的蝦注冊商標,走有機養殖的道路,并投入更多資金,打造我省規模第一的南美白對蝦養殖基地。
接下來,李海蛟將進一步考慮深加工,讓蝦的品牌打出來,有更大的附加值,也希望更多的漁農民兄弟加入我們的隊伍,讓大家共同致富。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