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新辦15日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有記者提到,近兩年出于保護環境等目的,有一些地區叫停了水產養殖,拆除了網箱網圍。對此,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指出,一些地方在處理水產養殖業發展與環境保護關系的時候出現了偏差,比如搞“一刀切”,一禁了之、一拆了之,一律拆除、一律禁養,這種簡單粗暴的做法我們是不贊成的。
一些地方之所以一禁了之、一拆了之,表面上看,是因為現在社會上流行一種看法,說水產養殖造成水體富營養化,污染環境。于是有的地方一刀切地強行拆除圍網圍箱。比如江蘇宣布,要在2020年前取消太湖圍網養殖,恢復養殖區原有生態面貌,有的地方就出現了半夜偷偷搗毀養殖戶蝦池和大棚的做法。
現在中國人吃魚吃蝦吃蟹已經沒什么問題了,這在很大程度上應當歸功于水產養殖業大發展。2018年,全國水產養殖總產量超過5000萬噸,是世界上唯一養殖水產品總量超過捕撈總量的主要漁業國家。如果大面積“一刀切”叫停水產養殖,中國人還能“食有魚”“年年有余(魚)”嗎?
其實,早在去年5月,生態環境部就出臺了《禁止環保“一刀切”意見》,明令禁止“一律關停”“先停再說”的做法,要求各地堅決避免緊急停工停業停產等簡單粗暴行為。
該意見出臺后,各地各級政府層層出臺、轉發相關意見,看似都用心領會、見諸行動了。但8個月過去,國新辦新聞發布會舊話重提,農業農村部承認一些地方在環保上還存在偏差,說明層層轉發文件之后,在落實上還是打了折扣,文件與現實出現了脫節。
這兩年,媒體上不時傳來一些地方全面禁養、一拆了之的消息,而被禁的不只是養魚養蟹,還有養豬養雞養鴨等產業。2017年10月,廣東省四會市全市禁養生豬消息傳出,而當地政府澄清,其實他們早就禁養,現在只是落實早年文件精神。后來又有東莞、佛山等加入“落實禁養”行列。有些地方不僅禁止投餌、肥水養魚養蝦,還全面禁止在自然水體養殖魚類。
但正如生態環境部在《禁止環保“一刀切”意見》中指出的,“一律關停”“先停再說”“一禁了之”的做法其實只是一些地方應付中央環境督察的敷衍塞責之舉,是典型的環境保護亂作為,也是生態環境領域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重要表現形式。
這種嚴重的官僚主義,本質是對中央環境督察應付式交差,而不對人民群眾負責。在環境保護上,一些地方領導干部平時“不燒香”,中央環保督察組一來,他們就搞“軍事化管理” “下死命令”,工廠、開發區關掉,養魚圍網、養豬場、養雞廠一律拆除搗毀,以保住自己的官帽為最高目的。為了保住官帽,工作上難免不擇手段。
官僚主義者基本上是“三不顧”:一是不顧市場需求,二是不顧法律法規條文,三是不顧人民群眾死活,四是不顧黨和政府形象。所以環保“一刀切”也被指為一種高級黑。
這里的一個真問題是,我們應當如何處理環境保護與水產養殖以及其他養殖業之間的關系,在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在綠色發展理念框架下,我國環境保護今后只嚴不寬,環保標準只會越來越高,這種高標準的執行也只會越來越嚴格。但這決不是要放棄水產、禽畜養殖業,實際上,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提高,相關市場需求只會增長,養殖業仍然大有可為。
克服環保領域的官僚主義,一方面要改變應付上級環保督察的敷衍塞責態度,要著眼長遠下苦功;另一方面要著眼綠色發展,認真研究、著力推動綠色水產養殖、禽畜養殖。根據農業農村部等10部委近日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在水庫等天然水體要禁止投鉺養魚養蝦養蟹,同時推廣科學設置網箱網圍、開展養殖尾水和廢棄物治理。
推廣綠色養殖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攻堅克難,但這正是政府應負起的責任。避免上級環保督察時的狼狽和粗暴,并無捷徑可走。(楊于澤)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