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水產遺傳育種研究室董在杰研究員的團隊從分子調控和外部因素等方面繼續對紅羅非魚的體色分化變異的遺傳機制進行了研究。構建了3種不同體色紅羅非魚(粉白、紅斑和黑斑)的microRNA文庫,進一步驗證了靶基因包括slc7a11, mc1r和asip在紅羅非魚體色分化變異中的重要性,并鑒定出了2個顯著差異表達的體色調控的microRNA miR-138-5p和miR-722;對slc7a11基因進行了全長克隆、表達特性、細胞定位以及RNA干擾的研究;還從遺傳—環境互作方面研究了溫度和飼料中酪氨酸和胱氨酸對紅羅非魚體色的影響。部分研究成果已在2018年的《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Aquaculture》、《水產學報》等期刊上發表。具體進展如下:
1.采用高通量測序構建了3種不同體色紅羅非魚(粉白、紅斑和黑斑)的microRNA文庫,獲得了總共81,394,491個原始reads和158個顯著差異表達的miRNA 。通過靶基因預測和功能分析,驗證了靶基因包括slc7a11, mc1r和asip在紅羅非魚體色分化變異中的潛在重要性。進一步進行了miRNA-mRNA調控網絡關聯分析,鑒定出了2個顯著差異表達的 miR-138-5p 和 miR-722在調控體色中重要作用。
2.通過RACE PCR技術獲得了紅羅非slc7a11基因的全長cDNA序列,其包括3個亞型,全長分別為2159 bp, 2190 bp和2249 bp,克隆492,525和492個氨基酸。實時熒光定量表明其在紅斑體色紅羅非魚的腹部皮膚中表達量最高。免疫熒光定位顯示其蛋白集中在皮膚細胞的細胞質和細胞核中。為進一步確定基因功能,進行了slc7a11基因雙鏈RNA干擾研究,目前確定了最佳的注射部位,注射劑量和注射時間。通過尾靜脈注射5 μg/g 7天內的干擾效果最好。
3.飼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酪氨酸(0.5%, 1%, 2%)和胱氨酸(0.1%, 0.5%, 1%)飼喂紅羅非魚(15.04 ± 0.03 g).)68天,觀察其對體色調控重要作用的黑色素合成通路的影響。結果顯示,飼料中額外添加酪氨酸和胱氨酸顯著影響紅羅非魚皮膚黑色素含量和酪氨酸酶活力,以及酪氨酸酶基因和slc7a11基因的mRNA表達。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