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養魚先養水”,傳統池塘養魚一不留神,就會因為水質污染、魚兒缺氧、魚糞污染等給養殖戶帶來重大損失。近日,由越城區農業農村局牽頭,紹興市綠達水產專業合作社與浙江省淡水水產研究所協作,針對池塘養殖尾水處理問題,運用生態工程學原理,采用養殖池塘生態工程化關鍵技術,首次引進的池塘內循環流水“跑道”養殖模式正式試點推行。
項目建設地點位于紹興市陶堰鎮白塔頭村,目前在核心養殖區改造蝦塘65.5畝,建設微流水升級版跑道2條,長50米,寬6米,有效深1.8米,折合有效養殖水體1080個立方左右,水體相當于國內普通6條跑道。根據國內平均載魚量,核心設施養殖區可以養殖6.0萬公斤的名特優淡水魚;如果按照20元/公斤計算,增加產值120萬元。養殖設施因為捕撈方便快捷,大大增強市場有效供給。按照紹興地區一般池塘養殖產量1000公斤/畝,相當折合新增加池塘60畝,節約了土地。此外,核心養殖區區域的養殖尾水不直接排出養殖場,而是經過面積65畝的配套稻蝦輪作區,其中肥水被青蝦養殖池塘水草吸收,既減少化肥使用量,實現零排放,又提高配套青蝦稻田區的稻米產量,對生態改善有現實作用。
紹興市綠達水產專業合作社此次引進的池塘內循環流水“跑道”養殖模式是首次在越城區試點推行,具有節水、高效、環保等特點。越城區農業農村局多次邀請浙江省淡水水產研究所相關專家進行實地指導,聽取池塘養殖試點建設的建議,為今后生態漁業健康發展、漁業產品提質增效奠定扎實基礎。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