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車間里的生態魚池 通訊員 錢民 攝
近日,吳興區八里店鎮弘鑫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化養殖車間外,3000尾鱖魚魚苗準備就緒。“開始投苗!”伴隨著馬達的轟鳴聲,苗池里的魚苗被吸進一根直徑約30公分的管道,直接進入車間里的魚池。
當天,弘鑫生態與浙江大學、上海從銳等單位共同研發的高效立體水產養殖系統啟用,這批魚苗成為該系統首批“體驗用戶”。配套該智能化系統的養殖車間占地1500平米,分上下兩層,共36個魚池,每個池的體積從27至52立方米不等。
魚兒生長最重要的因素是水質,對此,該系統的解決方案是在車間內部形成一個水循環。車間里養魚的水基本來自外塘,進入魚池之前,會先在處理池中經過增氧、紫外線殺菌、恒溫(25℃)三道工序進行處理。“這個水循環讓溶解氧、水溫、PH值等影響魚類生長和品質的環境因素變得穩定可控,并讓魚的生長不受外界因素影響。”弘鑫生態負責人李小斌說。
此外,該系統還配有自動投餌、成魚收集、太陽能發電等子系統,并通過物聯網,將魚池中的各項數值實時反映到控制室的顯示器上,一旦某項數值過高或過低就會發出警報。記者在現場看到,整個養殖車間只有一名工人,他在控制室里的電腦上就可完成所有自動化和智能化操作。
整個車間只要一名工人就可以管理 通訊員 錢民 攝
據悉,該車間的年出魚量與300畝外塘養殖年產出相當。“但300畝外塘養殖需要4、5名工人看管,捕魚的時候,還需要大量臨時工,每年的勞務費就要50多萬元。現在整個車間只需要一名工人,人工成本大大降低。”有著多年水產養殖經驗的李小斌說。
水產養殖綠色發展,尾水處理是關鍵。記者了解到,運用該系統后,魚池排放出來的尾水經漩渦分離機和微濾機處理后重新進入處理池,并進入下一輪循環。“如果是300畝外塘養殖,需要專門建一個20多畝的生態凈化池來處理尾水。”湖州市水產站高級工程師勞順健告訴記者,“但用了這套系統,不僅能實現尾水零排放,而且與外塘養殖模式相比,所產魚的品質并不遜色。
據悉,該系統已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四項實用新型專利。“水產養殖是湖州的傳統產業,占農業總產值的30%,這種工廠化、智能化的模式將是湖州水產養殖的新路子。”勞順健說。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