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即將到來,到海邊戲水游玩抑或是吃海鮮成了很多市民的選擇。不過市民一定要做好保護措施,警惕“海洋中的無聲殺手”——海洋創傷弧菌。近日,有市民因感染此細菌,在短時間內不治身亡。
案例
先后接診2例 都因雙下肢腫脹
上月底,一名五旬婦女因雙下肢腫脹伴有發熱癥狀,被緊急送至泉州市區一家醫院進行治療。該患者在入院短短的十余個小時里,病情不斷惡化,最后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不治身亡。據了解,女子家中經營海產生意。
無獨有偶,本月初,該院又接診一類似病例。在入院后8小時里,該患者同樣出現雙下肢重度感染,終因多臟器衰竭不治身亡。據該院醫生介紹,該患者家屬曾說過,患者在發病前曾食用過海螺一類的海產品。
據悉,通過對兩名患者的血液化驗,確認兩人均感染了致死率極高的海洋創傷弧菌。“兩名患者送醫后,情況已經不容樂觀,雖然我們高度懷疑是感染了海洋創傷弧菌,但由于病程發展太過迅速和兇險,終未能救回兩人的生命。”該院醫生遺憾地說道。
釋因
生吃海鮮易感染 被扎傷也會
何為海洋創傷弧菌呢?為何致死率會那么高?對此,泉州市第一醫院重癥醫學科副主任林天來說,海洋創傷弧菌也稱海洋弧菌,是一種在海岸環境中自由生活的細菌,適合在20攝氏度的咸水中生長。一旦感染上該細菌,發病急,病情發展很快,患者因休克入院48小時內,大部分會因多臟器功能衰竭而死亡。一般每年夏天為高發時段。
據介紹,海洋創傷弧菌有兩種感染途徑,一類是進食生的或未經加工熟的貝甲類海產品(尤其是牡蠣),其危害不在于引起胃腸炎,而在于引起的蜂窩組織炎和膿毒癥,死亡率高達50%以上。
此外,破損的肢體接觸海水或海產品刺傷皮膚也會引發感染。細菌通過破損的皮膚快速傳播,并導致嚴重的壞死性筋膜炎、肌炎和肌膜炎,引發嚴重的壞疽,繼而發生膿毒癥。
林天來表示,9年前,他也曾接診過一例因食用海鮮感染創傷弧菌引起膿毒癥死亡的患者。
提醒
做好相關防護 無需過于擔心
林天來介紹,海洋創傷弧菌主要感染有基礎性疾病的人,如慢性肝病、遺傳性血色(鐵)沉著病、糖尿病、風濕性關節炎、慢性腎衰等。此外,長期酗酒的人也容易感染。
“部分感染創傷弧菌的病例因無法明確有無海水及海產品的接觸史,因而在臨床早期診斷較為困難。”林天來提醒道,市民不用擔心,因為海洋創傷弧菌感染較為罕見。該細菌本來就存在于海洋環境中,只要人的免疫力沒問題,一般不容易感染,但也不要掉以輕心。民眾到海邊戲水一定要做好保護措施,特別是易感群體,在海里游泳后需盡快將全身沖洗干凈,以免被該細菌侵襲導致感染;身上有傷口的人最好不要下水;處理海鮮時應戴上手套,以防被扎傷;海鮮最好要煮熟再吃,因高溫可以殺死創傷弧菌。 一旦出現雙下肢腫痛并伴有發熱癥狀的時候,千萬不要自己吃藥,要趕緊到綜合性醫院診治,以免延誤病情。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