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走訪了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區,了解到該區在在西河污染綜合治理中關閉了33家養殖場,養豬場改建為水產養殖地,通過建成了8000平方米的養鱔魚、泥鰍的池子,不僅提高養殖效益,還預計銷往日本、韓國等地,發展出口貿易。
“以前養豬,到處臭哄哄的,現在養鱔魚和泥鰍,干凈又衛生,效益是養豬的好多倍。”上午,在四川南充市嘉陵區七寶寺鎮何家池村,曾經夢想做“養豬大王”的田長生正在指揮員工對池子進行消毒,即將投放鰍魚和鱔魚苗。這些鰍魚和鱔魚長大后,主要銷往日本、韓國,成為出口水產品。
在西河污染綜合治理中,嘉陵區關閉了33家養殖場,嘉陵區政府按照“關閉是為了讓業主更好地發展”的理念,在關閉養殖場的同時,引導業主走新路子,尋找環保無污染的項目,這些業主又開始了“第二次創業”。
轉型發展 拓開一片新天地
田長生的養豬場建在嘉陵區七寶寺鎮何家池村,占地140多畝,其中圈舍面積達5000余平方米。由于建在西河邊,被明確要求關閉。
田長生的養豬場關閉后,市西河污染綜合治理辦、嘉陵區政府積極幫他尋找新項目。經過考察,田長生和重慶一家大型養殖場牽上了線,他作出決定:改養泥鰍和鱔魚。“我到這家養殖場的重慶、武漢等多個基地考察,才下定決心養泥鰍和鱔魚。”田長生說,經過前期測算,一個600平方米的池子,一年純利潤可達4萬元,效益是養豬的數倍。為此,田長生組織員工將以前的養豬場進行改造,新建成了8000平方米的養鱔魚、泥鰍的池子。
田長生說,所養的鱔魚和泥鰍主要銷往日本和韓國,每公斤售價可達80余元,他的重慶合作伙伴專門派了技術人員過來指導。在這里養鱔魚、泥鰍,需要西河的水,不過,因為鱔魚和泥鰍對水質特別挑剔,再加上養殖的是出口水產品,嚴格要求是無污染的水,因此,西河水在抽入養鱔魚和泥鰍的池子前,還要進行一次凈化。“所以,從池子里排出來的水,比西河的水質還要好。”田長生說,今后還要將養殖池擴大到2萬平方米。
外出取經 引導業主二次創業
嘉陵區共關閉了33家養殖場,如今,市西河污染綜合治理辦、嘉陵區環保局等單位正在引導33家養殖業主轉產。比如,利用以前的養豬圈舍種蘑菇、平菇等。在嘉陵區雙桂鎮,一名以前養豬的業主,正在與順慶區大林鄉一業主進行聯系,準備發展金針菇產業。嘉陵區環保局還將組織這些業主到外地考察學習,尋找新的發展項目。
“關閉是為了讓這些業主更好地發展。”市西河污染綜合治理辦公室有關負責人說,關閉西河沿線養殖場,不是一關了之,政府將幫助這些業主尋找不會影響西河水質的環保型發展項目。
發表評論 |
用戶昵稱: | |
評論內容: |
|
滑動完成驗證: |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