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全國夏日炎炎,平均溫度20℃~30℃。這一時期,養殖池塘水溫較高,各種水生動植物進入生長旺季,同時,也是細菌性疾病和寄生蟲病的高發期。
據氣象部門預報,今年我國夏季降水量較往年偏多,受頻繁雷雨天氣的影響,水質環境變化較大,養殖生產管理難度加大,一旦管理不善,有可能造成重大經濟損失。根據近些年同期全國水產養殖病情監測情況,8月份,各地要重點關注以下水生動物疾病。
一、病情預測
1.淡水魚細菌性敗血癥:可感染除草魚、青魚外的大部分養殖鯉科魚類,具有病程較急、死亡率高等特點,特別是水溫持續在28℃以上、高溫季節后水溫仍保持25℃以上時發病率高,該病可通過病魚、餌料、用具以及水源等途徑傳播,鳥類捕食病魚也可造成疾病在不同養殖池間傳播,全國各淡水養魚地區均需重點防控。
2.草魚出血病:主要危害草魚魚種和1足齡青魚,臨床以紅鰭、紅鰓蓋、紅腸子和紅肌肉等其中一種或多種癥狀為特征,發病水溫20℃~30℃,25℃~28℃最易發病,該病具有流行地區廣泛、流行季節長、發病率高、死亡率高和危害性大等特點。各草魚、青魚主養區需重點防控。
3.錦鯉皰疹病毒病:主要危害鯉和錦鯉,病毒傳播迅速,可感染任何年齡的錦鯉與鯉,死亡率高,發病最適水溫23℃~28℃(低于18℃、高于30℃不會引起死亡),主要通過水平傳播。各鯉和錦鯉養殖區需重點防控。
4.鏈球菌病:主要危害羅非魚,在水溫長期過高、水體缺氧等情況下發生,水溫25℃~37℃時流行,高于30℃易暴發,具有傳染性強、死亡率高等特點。各羅非魚養殖區需重點防控。
5.白斑綜合征:水溫18℃~30℃時易暴發該病,主要危害對象為各種養殖對蝦,各對蝦主養區需重點防控;另外湖北、江蘇、安徽、江西等地的克氏原螯蝦主養區也需要重點防控。
6.車輪蟲病:是由大量、多種車輪蟲寄生于魚體的皮膚或鰓部引起的疾病,引發該病的病原大約有十幾種。適宜發病水溫20℃~28℃。臨床癥狀主要是“白頭白嘴”或“跑馬”(環游不止)等,是我國養魚生產中比較流行和危害較大的一種寄生蟲病,全國各地的養魚區均有發生,特別是在養殖密集的魚池,連續陰雨天氣尤其容易引起暴發。
7.粘孢子蟲病:由粘孢子蟲類寄生在魚類體表、鰓及各種組織器官上引起的魚類寄生蟲病。主要危害淡水、海水幼魚。病魚體表出現凹凸不平或在寄生部位產生胞囊。影響魚類生長,嚴重時可引起死亡。是近幾年發病率極高的魚病,孢子蟲的發病時間為5月~10月,但暴發時間一般在7月~9月,流行水溫18℃~30℃。
8.指環蟲病:主要危害草魚、鰱、鳙、鯉、鰻鱺等魚類,尤以魚種最易感染。多數種類的指環蟲在水溫20℃~25℃繁殖迅速,易造成該病暴發。各淡水魚主養區均需做好防控。
另外,魚類的病毒性出血性敗血癥、細菌性腸炎病、赤皮病、鮰類腸敗血癥等,蝦類弧菌病、固著類纖毛蟲病等,鱉的白底板病、潰爛病也是這一時期的常見多發病,各地也應注意防控。
二、防控措施
8月份,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偏高,天氣多變,導致水質變化多,較難控制。此階段是細菌性疾病和寄生蟲病的高發多發期,同時,池塘易缺氧,要重點抓好水質管理、病害防控、浮頭和泛塘預防三個環節。
1.保持池水中有充足的溶氧。通過適時施肥,控制池水適宜肥度,促進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以進行生物增氧。要及時清除污物,盡量減少池塘耗氧。要注意經常注入新水以增加溶氧。正確使用增氧機增氧。
2.控制池水透明度。通過加注新水或增(減)施肥量,調節池水透明度,以濾食性魚類為主的池塘透明度應保持在20cm~25cm之間,吃食性魚類為主的池塘透明度保持在30cm~35cm之間。
3.調節好池水酸堿度。在夏季高溫季節每隔20天左右向魚池潑灑一次生石灰,每次每畝25kg左右,以保持水體弱堿性(pH在7.5~8.5之間)。
4.控制水深、水溫。成魚池水深一般控制在2m~2.5m,魚種池水深一般控制在1.8m~2.0m。魚類生長的最適水溫為26℃~28℃,高溫季節水溫過高時可以通過加注新水予以調節。加水以晴天下午2時左右最好,切忌傍晚加水,以免引起魚類浮頭。
5.勤巡塘,堅持每天早、中、晚三次巡塘。檢查魚類有無浮頭現象,觀察魚的活動和吃食情況,檢查有無剩餌,有無浮頭預兆。另外,巡塘時還要觀察水色變化,及時采取改善水質的措施。
6.水質調節是重點。到這一時期,飼料投喂已占到全年的一半,塘內飼料殘餌、魚類的排泄物等有機物已經很多,水質質量一般較差,透明低,對魚的生長較為不利。要通過調節水質,主要控制氨氮和亞硝酸鹽過多的現象。
7.關注天氣預報。做好防臺風、防洪澇、防雷電等相關安全防范工作。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疫情預報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