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魚是原產于西北太平洋的大黃魚科的一種海洋魚類,一般生活在臺灣海峽等溫帶水域。曾經在中國、韓國和日本海域資源豐富,但是由于過度捕撈,其物種數量在20世紀70年代銳減。
根據糧農組織統計,2016年全球大黃魚產量達到269300噸,主要由中國(99%)和韓國(1%)生產。具體而言,捕撈產量達到103800噸,水產養殖產量達到165500噸。
目前這一物種已經在中國成功養殖,占全球產量的一半以上。
中國大黃魚產量
大黃魚主要是網箱養殖,在中國主要集中在福建、廣東、浙江和山東等東部沿海地區。其中福建是核心養殖區,魚產量占85%以上。2017年中國共生產大黃魚177 600噸;福建省生產了150542噸,廣東省生產了12500噸,浙江省生產了14600噸。其養殖成本包括場地租賃、飼料、水、電、保險和勞動力。
在各項成本中飼料成本是最重要的,對于這種食肉物種來說,達到總成本的70%左右。實地調查報告稱,活飼料魚和配合飼料的價格分別約為每公斤0.45美元和1.60美元。在中國為保護海洋資源而設立的禁漁期,農民不得不依賴復合飼料,飼料價格上漲。減少食用活魚變得越來越流行,在一些地區,國家甚至補貼選擇復合飼料的農民。
黃魚消費市場
大黃魚主要以冷凍形式出口,鮮活大黃魚和冷藏大黃魚的比例很小。作為全球最大的大黃魚產品生產國,中國在國際市場上具有明顯的出口優勢。
在過去的十年里,中國大黃魚的出口單價增長了105%,但受成本等因素影響出口量卻減少了。
2018年,中國出口了39 200噸大黃魚(冷凍33 100噸,新鮮和冷藏6 000噸),1999年開始向中國臺灣省出口大黃魚產品。2000年后,出口逐漸轉向韓國和東南亞國家。2018年,出口值在過去十年中創下歷史新高,尤其從2009年開始,中國對初級加工水產品的出口退稅從5%提高到13%,對深加工產品的出口退稅從13%提高到15%。這使得2010年大黃魚的出口大幅增加。
2010年后,由于不利的匯率、全球經濟發展緩慢、貿易自由化放緩以及國內環境問題,出口量呈下降趨勢。盡管如此,由于價格相對較好,黃魚出口額已經趨于平穩。
黃魚市場的困境
雖然大黃魚的出口給我國企業和農民帶來了利潤,但近年來,飼養成本高和市場集中度過高阻礙了該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由于國內通貨膨脹和新的休漁政策,大黃魚漁民飼養成本增加了。此外,勞動力、藥品和地租的成本也在上升。2017年9月,出口退稅率從13%降至11%,貿易商需要繳納更多稅款,這一定程度制約了了大黃魚行業的出口表現。在出口市場中,亞洲市場的過度集中是顯而易見的,亞洲市場約占總出口的88%,而該行業的未來發展應該包括市場的多樣化。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