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海水魚產業技術體系石斑魚種質資源與品種改良崗位劉曉春研究團隊長期開展石斑魚類雜交育種研究。其中,以分別經2代群體選育的棕點石斑魚為母本、鞍帶石斑魚為父本,雜交獲得的F1代,即“虎龍雜交斑”,經全國水產原種良種審定委員會審定,于2017年獲得了水產新品種證書(GS-02-004-2016)。該新品種具有生長快、抗逆性強等優點,推廣養殖效益顯著。
為了對“虎龍雜交斑”雜交親本進行進一步篩選和遺傳改良,崗位科研人員首次對鞍帶石斑魚生長性狀開展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發現了與生長性狀相關的位點和基因,為闡明鞍帶石斑魚生長復雜遺傳結構和開展石斑魚類分子育種提供了科學依據。
鞍帶石斑魚是重要的海水養殖魚類之一,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和育種價值。然而,迄今對其生長的遺傳調控仍然未知。我們首次對鞍帶石斑魚5個生長性狀進行了全基因組關聯研究,共鑒定了36個與生長相關的SNPs,其中11個SNPs達到了全基因組顯著性水平,這些SNPs解釋的表型變異范圍為7.09%~18.42%。此外,研究還發現了22個生長性狀的數量性狀位點(QTLs),其中9個為顯著關聯的QTLs,13個為潛在顯著關聯的QTLs。有趣的是,QTL (LG17: 6934451)在體重和體高之間共享,而體長的兩個顯著QTL (LG7: 22596399和LG15: 11877836)在全基因組水平上與全長的相關區域一致。在顯著相關SNPs的±50kb基因組區域內共發現47個基因,根據基因的位置和功能,我們在關聯的區域內確定了8個候選基因,并采用熒光定量PCR進行驗證。結果表明,PITPNC1、PTPRE、ABHD17C和VEGFAA 4個基因在實驗組和對照組中有顯著的表達差異,這些基因與鞍帶石斑魚的代謝、發育和應激反應等相關。
研究成果以“First Genome-wide Association Analysis for Growth Traits in the Largest Coral Reef-Dwelling Bony Fishes, the Giant Grouper (Epinephelus lanceolatus)”為題,于2019年8月7日在線發表在Marine biotechnology。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07/s10126-019-09916-8。
石斑魚種質資源與品種改良崗位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