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概述:
對蝦養殖業是我國水產養殖的支柱性產業,為沿海農村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隨著其快速發展,由于盲目追求高產,養殖技術混亂,藥物大量使用和濫用,養殖廢水隨意排放,而導致對蝦的可持續發展出現一系列的問題。本技術圍繞對蝦養殖生產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倡導健康養殖,生產無公害、安全、優質對蝦產品,滿足國內國際市場需求。
增產增效情況:采用對蝦健康養殖技術,整個養殖過程養殖環境穩定,換水少,溶解氧高,增氧機開啟少,生長速度快。因而節省電費、飼料及藥費等養殖成本2.0元/千克,且生產無公害、安全、優質對蝦產品,達到歐盟、美國和日本等國際標準而售價同比高1.0元/千克,從而使每千克蝦增加利潤3.0元左右。按照平均畝產850千克計算,每造每畝增加利潤2000元左右。
技術要點:
1. 池塘消毒
(1)池子要求平整、不滲漏、大小適中,水深合適(土池1.8~2.0米,高位池2.0~2.3米),裝配增氧機。
(2)上一茬養殖收成后,鋪膜池應洗池,土池或沙池應曬池,老化池塘撒上生石灰再曝曬,生石灰用量80~100千克/畝。
(3)清野消毒的過程是清除雜魚、雜蝦和寄生蟲、細菌、病毒等病原。可以根據需要選擇藥物,注意用藥的安全性。
2. 進水處理 蝦池進水時,有條件的經過濾、沉淀,條件不夠的需經80~100目篩絹網,以減少雜魚、雜蝦及其卵子進入養殖池。一次進水至水深1米,可使養殖前期不用添水,減少與水源的交流。選擇低毒高效的水體消毒劑(如二氧化氯),合理進行水體消毒,以既能有效消毒滅菌,又對浮游單細胞藻類影響不大為目的。
3. 水質培養 已養殖多年而沒有清淤的池塘(肥塘),宜施用無機復合專用肥,如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研制的“單細胞藻類生長素”,施用量為1~2千克/(畝·米)。新開發的池塘、鋪膜的池塘、沙質底的池塘和清淤徹底的池塘等,宜施用有機無機復合專用肥。也可自己進行科學配比施肥,掌握原則是:肥料元素為可溶解態,N∶P比大于10∶1,其他元素適量。
一般來說,放養蝦苗之前5~7天施肥,放苗后5~7天追施一次即可,以后可發揮有益微生物降解轉化有機物的作用,來增加養殖水體的肥度。
4. 蝦苗放養
(1)蝦苗選擇 選擇健壯、活力強、大小均勻、體表干凈和完整的蝦苗。每批苗經水生動物防疫檢疫部門檢測,確保不攜帶對蝦白斑綜合癥病毒(WSSV)、對蝦桃拉綜合癥病毒(TSV)。
(2)放養密度 依據池塘條件、養殖時間,控制合理的放苗密度。一般來說,養殖南美白對蝦的放苗密度,高位池8萬~10萬尾/畝,土池5萬尾/畝。養殖斑節對蝦,高位池放苗4萬~5萬尾/畝,土池1萬~2萬尾/畝。
5. 飼料投喂
(1)飼料選擇 關注飼料的營養、加工工藝、誘食性和利用率等指標,選擇質量好、信譽高、經CIQ備案的出口備案品牌的配合飼料。
(2)投喂管理 放苗的翌日即開始投喂人工配合飼料,每萬尾蝦苗日投餌量為0.06千克,以后每天遞增10%。放養15天后,應在池塘四邊設置飼料觀察網,每次在規定的時間內檢查觀察網上飼料的攝食情況,來調整下一餐及第二天同一餐次的投喂量。
對蝦的投餌量,應根據對蝦的個體大小,養殖密度,水溫,天氣變化情況,水質、底質條件,對蝦健康狀況、生理狀況及對蝦攝食情況等進行靈活調整。做到腐敗變質的飼料不投;水質不好時少投;對蝦發病拌藥餌時少投;對蝦蛻殼時少投,蛻亮后多投;天氣不好時少投;殘餌多時少僅,無殘餌時多投;養殖前期少投,中、后期多投;規格差異大時多投。
日投喂次數原則上是前期少、后期多。養殖前期每天投喂2~3次,中期每天投喂3~4次,后期每天投喂4~5次。放養后的第一個月,投喂時盡量做到全池均勻投撒,養殖的中、后期投餌應沿蝦池四周均勻投喂。養殖全程要嚴格控制攝食時間,體長6厘米以下,應控制在2小時;體長6~10厘米,應控制在1.5小時;體長10厘米以上,應控制在1小時。
視對蝦生長狀況和季節變化,可在飼料中適當添加維生素C、活菌、中草藥、免疫蛋白、免疫多糖和蛻殼素等免疫增強劑和營養強化劑,以增強對蝦的體質和抗病力。
6. 管理措施
(1)封閉與半封閉控水養殖 前期全封閉,放苗前進水1米深,放苗后30天內不換水和添水;養殖中后期半封閉,中期逐漸加水至滿水位,后期視水質變化和水源質量適當換水。實行有限量水交換原則,一次添(換)水量約為養殖池塘總水量的5%~15%,保持養殖水環境的穩定。
提倡水源經過沉淀或過濾、消毒以后,再進入養蝦池塘,避免水源帶來污染和病原,有條件的養殖場應設置蓄水池。
(2)水質監測 除日常本場實驗室檢測水質外,每一養殖周期至少將養殖場用水水源及養殖池水質送有資質檢測中心檢測一次。
(3)水質調控 使用芽孢桿菌復合制劑、光合細菌和EM菌等,通過生物凈化方法來調控水質。
定期施放芽孢桿菌復合制劑,降解養殖代謝產物,促進優良浮游微藻繁殖,抑制有害菌繁殖,促進有益菌形成優勢,改善水體質量。放苗前施放芽孢桿菌制劑以后,每隔7~15天需追施一次,直到收獲,用量可為首次用量的50%。
不定期施放光合細菌或EM復合菌劑,吸收養殖水體中的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等有害因子,減緩養殖水體富營養化程度,分解有機物,凈化水質的作用。
不定期施放中、微量元素和腐殖酸專用肥,補充微量元素,促進浮游微藻繁殖,保持水質穩定。
(4)適時使用水質、底質改良劑,改善養殖生態環境 養殖中期以后,每隔7~10天施用養殖環境調節劑、沸石粉等,吸附、分解水中有毒有害物質,改善養殖生態環境。天氣變化時,施用養殖環境調節劑、有益菌。pH變動時,使用腐殖酸類制劑如“爽水靈”調節。下大雨,pH太低時,可以適當使用石灰水潑灑。
(5)合理使用增氧機 視養殖密度合理安裝和開動增氧機,保證水體循環和有效增氧。
(6)采用混養等措施預防疾病 利用石斑魚、黃鰭鯛等兇猛性魚類捕殺亞健康對蝦群體,防止病害水平傳播。利用鯔魚、羅非魚等雜食性魚類圈養于中心集污區,再次利用不可溶解性殘餌、糞便,或抽吸至岸上曬干送給附近農民。
(7)養殖廢水處理再排放 養殖廢水經生物綜合處理池、沉淀池、過濾池處理后再排出海區,排放水應符合漁業水質標準。
養殖廢水綜合處理操作流程:將養殖廢水排入生物處理池,該生物處理池水面種植漂浮性海上植物海馬齒,水中養殖海水羅非魚、鯔魚等雜食性魚類,投放一定量江蘺,并施大量光合細菌等生物制劑處理廢水,沉積的污泥定期吸出池外曬干作基肥。經過生物處理池后再排到沉淀池,在該池沉淀并用石灰、漂白粉等氧化、消毒,殺死有害病毒、細菌,最后經4目、8目、20目、40目網及二級沙過濾池過濾排回大海。
(8)做好生產記錄 完善各項生產記錄,記錄存檔兩年以上,保證產品可追溯性。
7. 收獲 提倡養成大規格成品對蝦,以南美白對蝦為例,約50~60尾/千克。規避風險,抓住市場時機,適時收獲。有條件的可以采取捕大留小,分批收獲。收完蝦,必須進行清淤、沖洗、曬池,特別是泥/沙底池塘,更應該充分曝曬,使池底的有機質氧化分解。
適宜區域:
全國海、淡水池塘養殖地區。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