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概述:
國內石斑魚養殖主要模式有海上網箱養殖、池塘養殖及工廠化養殖。本技術中網箱養殖技術模式圍繞石斑魚網箱養殖生產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從源頭上解決近岸海水養殖小網箱自身污染嚴重,病害多,產品質量低等主要問題,倡導健康養殖,生產無公害、安全、優質石斑魚產品。該技術已在廣東、海南等部分養殖地區進行推廣試驗,效果顯著。本技術中工廠化養殖技術模式通過減小受自然氣候影響的程度,提高了可控性 ,可以把養殖風險降到最低,是一種高效、集約化的健康養殖模式。
增產增效情況:
網箱養殖模式:通過技術實施,能提高石斑魚商品魚的質量安全水平,提高養殖經濟效益,減輕養殖對水域生態環境的污染。如龍躉石斑魚生長速度較快,按上述放養時間計算當年可達3kg/尾以上,兩年可達8kg/尾以上,三年可達20kg/尾以上。按魚種價格(80元/尾)及成魚銷售價格(120元/kg)計算,三年養成一尾20kg的龍躉石斑魚,成本800元以下,產值最高可達2400元。
工廠化養殖模式:室內工廠化養殖摸式的建立使石斑魚不僅能安全越冬甚至實現周年生長,年有效生長期延長了2-3個月以上,平均成活率提高20-30%;養殖密度較普通池塘養殖提高5倍以上;養殖風險降低,綜合效益提高20%以上。
技術要點:
(一)網箱養殖模式
1)網箱選址及管理
(1)養殖網箱海區環境要求
網箱養殖除了需要選擇水質良好、天然餌料豐富的水域外,還需要有良好的地理環境和生態條件。應著重考慮水流、水深、底質、網箱離岸距離、風浪、風向及交通條件等,其基本要求為:
①水質清新,海水鹽度相對較穩定,溶解氧在5mg/L以上。
②水流暢通但風浪不大,最好在西北方位有高地作屏障,箱內流速在0.3m~0.5m/s。
③養殖區水位在大潮線下水深5米以上,使網底不與海底相觸,底質最好為砂質底。
④選擇未污染或污染較輕、自凈能力較強海區養殖。
⑤海陸交通應方便,便于苗種和飼料及產品的運輸。
(2)網箱環境管理
養殖過程中,加強網箱區環境的日常保護:①網箱上的人糞尿等生活污水、廢棄物、殘餌、垃圾、病死魚、油污等應收集上岸進行無害化處理。②換洗網箱應在彩條布箱內消毒后沖洗,并把沖洗網箱的污水進行收集和處理。③網箱外圍要有防油污設施。
2)苗種放養
(1)苗種選擇
使用原種或經選育的生長快、個體大的石斑魚親魚;改變目前由于濫用小個體親魚進行近親繁殖,造成石斑魚養殖種類生長速度慢、抗病力下降和性成熟提前等種質退化現象。
石斑魚苗種培育過程中做好苗種營養強化培育關鍵技術,可降低次苗、殘苗的比例,獲得較多的優質石斑魚苗。苗種應選擇活力強,魚體較長,體色偏黑、魚體完整無損傷,體表與魚鰓內部無任何病害和寄生蟲感染,魚種大小整齊。
(2)放養密度
網箱養殖的石斑魚魚種放養密度應適當,并非密度越大越好。石斑魚在養殖期間,可進行分級飼養管理,所以魚苗的放養密度可提高,放養密度一般每立方米水體3kg~5kg苗種,即3m×3m×3m的網箱放養100 kg苗種(2cm~3cm長的苗種2000尾)。根據魚體的大小及時進行篩分。若體長超過20 cm,3m×3m×3m的網箱放養300尾~500尾。
(3)定期篩分
石斑魚自相殘食現象非常嚴重,必須定期篩分,保持同一水
體內石斑魚魚體規格的一致。8 cm前,5~7 d篩分一次;8~15cm時,7~10 d篩分一次;體長達到15cm以上時,需根據苗種規格懸殊情況調整篩分次數和間隔時間。其目的保障同一養殖網箱魚苗的個體規格相等,避免大吃小。
3)餌料投喂
(1)飼料選擇
石斑魚屬肉食性魚類,投喂的飼籽主要是鮮度較高的小雜魚,亦可以投喂人工配合飼料。魚苗期先喂魚糜,逐漸馴化人工配合飼料,逐漸增加配合飼料比例,直到完全使用配合飼料。若單喂冰鮮小雜魚,需要額外添加多維多礦。有條件的情況下,盡量使用人工配合飼料代替鮮雜魚肉靡投喂,既可保護水產資源,又可減少殘餌對養殖環境的污染。
(2)投喂管理
投餌技術對石斑魚養成效果影響較大。石斑魚不吃沉底的食物,投喂時須注意。在水溫25℃的環境條件下,石斑魚的消化速度約為20~24h。投餌與否及投飼量主要考慮水溫及其變化況。一般視石斑魚的攝食狀態來決定飼量,搶食厲害多投,搶食差,少投不投。攝食度以七八分飽為宜,一般每次投喂量占體重的3%~5%。投喂采取“慢-快-慢”的方式。每次投喂時,應分批緩慢遍撒,等搶食完前批飼料后再撒下一批,直至喂飽不搶食為止,決不可將飼料一次傾倒入水體,以免造成飼料浪費和環境污染。
4)日常養殖管理
網箱養殖的日常管理要做好“五勤一細”,即勤觀察、勤檢查、勤檢測、勤洗網和勤防病。每天早、晚對網箱進行巡查,檢查網箱是否存在破損,重點檢測飼料臺網有無破損,特別是臺風過后;觀察魚體攝食及活動情況是否正常,有無游泳較弱的魚;有無殘餌,做好相關養殖記錄。
需根據網衣附著生物量確定換網次數,內灣一般1個月換一次網較佳。換網時需防止養殖魚卷入網角內造成擦傷和飼料,操作需細致。網衣清洗可使用高壓水槍噴洗、淡水浸泡、暴曬等方法進行。
每天做好日常記錄,記錄水溫、pH、鹽度、飼料投喂、藥物使用、天氣變化以及魚病防治等情況,每隔半個月或一個月測定魚體的體長、體重,以掌握其生長速度及規律等情況,以便合理確定飼料的投喂量;同時檢測魚體是否有病害發生。特別注意,在天氣悶熱、陰雨天氣,需及時開啟增氧機或鼓風機,防止因缺氧造成的浮頭和泛箱現象。
5)病害的防控
石斑魚的主要疾病有病毒性、細菌性、寄生性、餌料引起的及其它。防治魚病,應以防為主。
(1)苗種檢疫
①苗種的調運或投放前要進行檢驗、檢疫,防止病原體帶入。②有病的苗種應在原地進行治療、處理,完全痊愈并殺滅了傳染性病原后才能調運與投放,從源頭上切斷病原傳播。
(2)病害防治綜合措施
①推廣使用魚類疫苗,以減少養殖用藥。②選購抗病力強的苗種。③切斷病原體的傳播途徑:病、死魚必須進行無害化處理,不得丟棄入海,以防疫病傳播。④魚種先消毒,后投放。
6)收獲
石斑魚市場需求的最佳規格為0.5~1kg。 根據養殖規格或市場行情確定起捕時間,有條件的可以采取捕大留小,分批收獲。
為保障商品魚質量安全,起捕時應做到:①確認施用的藥物已過休藥期。②因施用過某種藥物與飼料,而對商品魚質量安全可能造成影響時,對有關指標進行檢測。③捕魚前停餌1天;活魚運輸的要停餌3天。④活魚運輸時,要檢查是否存在“應激反應”。⑤選用質量安全有保障的廠家生產的保鮮用冰。⑥起捕網箱及保鮮箱要做好標志與記錄,以便溯源。
(二)工廠化養殖模式
1.養殖池建造:池子建于取水方便的陸基上,每口池15-60m2,有效養殖水深1.0-2.0m;正方形,四角呈弧形或圓形水泥池,池底斜度3%-5%,中間排污。
2.進排水及增氧:沙濾水養殖,池子上方切向進水;池底四個位置安裝納米微孔曝氣管,利用水流、氣流推動池水轉動,有利排污;養殖水溫控制在18-30℃;為提高養殖密度,可添加純氧,養殖池溶解氧濃度保持在4mg/l以上。
3.養殖池頂棚構造:冬季采用PE太陽能中空采光板或透明塑料膜加溫、保溫,節能減排;夏季加蓋遮陰網,保持合適水溫。
4.水質管理:每天100%換水一次,排水同時推刷池底,清除魚池的殘餌及糞便,換水后保持流水狀態,日流水量在4-6倍,保持水質清新。
5. 苗種投放:生產所需苗種應來自持有《苗種生產許可證》的苗種繁育場,苗種肉眼觀察體色正常,有光澤,活力好,對外界刺激反應靈敏,鏡檢無寄生蟲;放養苗種規格應為全長12cm以上;放苗前池子用50-100ppm的漂泊粉消毒,苗種放養密度50-100尾/ m2,根據魚體大小差異情況定期分選,逐漸調低養殖密度,達商品規格(500-750g/尾)時,養殖密度控制10-20kg/m2。
6.飼料投喂及日常管理:養殖全程采用全價配合飼料或自制軟顆粒飼料,根據魚體大小、不同水溫及魚體健康狀況調整投喂量,根據不同石斑魚品種,投餌頻率為0.5-2次/日。
7.病害防治:每日投餌時仔細觀察魚的活力攝食狀況,發現異常時應取樣鏡檢皮膚及鰓部是否有病原生物寄生;定期(每周)鏡檢魚體皮膚及鰓部一次;定期(15天左右)全池潑灑硫酸銅或含氯消毒劑消毒水體,預防寄生蟲及細菌性疾病發生。
8.食品安全:飼料及藥物使用應符合NY 5071《無公害食品 漁用藥物使用準則》的規定, 不得檢出國家規定的禁用漁用。
適宜區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南方沿海地區。
注意事項:
網箱養殖模式注意事項:
1)篩選分養:不論魚苗或成魚的養殖,必須定期進行篩選分池飼養,避免互相殘殺或是強者飽食、弱者受餓而使成長不佳的情況發生,減少無謂的損失。
2)注意溶解氧:缺氧是導致養殖期間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養殖場的海水水深應較深,并配備增氧措施。
3)定期消毒管理:放養之前必須讓網衣曝曬,魚苗必須消毒,高溫期每半個月按魚體體重定期添加0.5%大蒜素進行投喂,加強魚體抵抗力。
4)準確投餌:要減少自身污染,在平時的投餌中,應注意計算投餌量和觀察石斑魚攝食情況,盡量減少餌料的浪費。
5)定期換網:根據網箱附著生物情況,必須定期換網,保證水流暢通,同時可混養藍子魚等雜魚清除網上海藻等附著生物。
6)避免驚動:盡量不要干擾養殖網箱魚類,以免魚發生驚慌而產生休克現象。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