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塘口幫工,喂喂螃蟹,一天賺一百多塊,一周就是八九百塊。”11月12日,在江蘇省宿遷市湖濱新區黃墩鎮馬橋村郁蘭州家庭農場,說起如今的收入,正在塘口忙碌的村民馬廣金眉開眼笑,“過去,一畝地辛辛苦苦種上一年,在年景好的情況下,也不過能收八九百塊。”
馬橋村地處黃墩湖滯洪區,地勢低洼,基礎薄弱,村民大都在家種“懶漢田”,日子越過越窮。2016年,馬橋被列為省定經濟薄弱村,全村有209戶人均年收入低于6000元。
窮則思變。“不能一直窮下去,我們到處學習,希望利用靠近京杭運河和邳洪河的優勢,發展水產養殖,改變貧窮狀況。”馬橋村黨支部書記朱榮彬說,經反復研究并廣泛征求村民意見,馬橋村決心“改走水路,發養殖財”。
“朱書記來家里找我,動員我在村里開塘口,一方面壯大自己的養殖規模,一方面帶動鄉鄰創業就業增收。”雖是馬橋人,郁蘭州原先的養殖項目并不在馬橋,在鎮村干部的大力支持和幫辦下,才將家庭農場“搬”回老家。
郁蘭州家庭農場養的螃蟹,從來不喂飼料,只喂螺螄、小魚和水草。“這樣養出來的螃蟹品質好,好賣,能賣出好價錢,還不污染環境。”郁蘭州告訴記者,回到馬橋后他專注養蟹,最多時每天能賣出八九千斤螃蟹。
大戶示范、有樣學樣,馬橋村很快掀起水產養殖熱潮。“蟹苗、魚苗和飼料都是從郁蘭州家庭農場進貨,塘口出現‘爛草’‘倒藻’問題農場也免費幫助解決,銷路更不愁。”養殖戶閆虎說,50多畝水塘,一年凈落20萬元,比種地收入翻了好幾倍。
“2017年,馬橋村實現水產總產量26.4萬斤,帶動低收入戶年增收1500元;2018年,水產畝產量和畝效益都增加了20%以上,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20萬元。”朱榮彬說,馬橋村現已流轉土地3300多畝,打造了3260畝的水產養殖精品示范園區,建成26家家庭農場。
為更好發揮養殖富民效應,馬橋村還積極探索“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以租用的辦法流轉責任田,流轉土地的村民到合作社打工。“土地流轉出去,不出人、不出力,一畝地一年凈賺千把塊;再到塘口幫工,每月又能賺兩三千塊,以前想都不敢想。”建檔立卡低收入戶朱剛幸福地說。
讓馬橋村民感到幸福的,不只是“腰包鼓了”,還有村莊基礎設施變好了。“馬橋村有17個村民小組,原先只有3條水泥路,一下雨,村民出行難,生產生活非常不便。”朱榮彬介紹,“現在村里新修了10條水泥路,基本實現戶到組、組到村、村到鎮路面硬化。”
黃墩鎮黨委書記張先軍說,全面完成脫貧攻堅,黃墩已全鎮動員,責任再壓實、措施再加碼,在鞏固已脫貧成效的基礎上,因村制宜、因戶施策,攻堅尚未脫貧農戶,確保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不少、一戶不落。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