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養魚作為終身職業?這在大學畢業前的張智樂腦海中是從來沒有過的。然而,1989年出生的他卻成了當地遠近聞名的養殖戶,是當地大學生返鄉養魚第一人。
張智樂的老家位于廣東省韶關市乳源縣東平鎮南水村委小角村,平均海拔800米。由于當地生態非常好,水資源較為充足,是粵北重要養殖區域,從山林間引山泉水養魚在當地比較興盛。
▲ 引山泉水養魚的池塘
機緣巧合返鄉打造養魚“莊園”
張智樂從小跟隨父母在縣城讀書,從沒想過自己會回村里養魚,結緣這份“職業”與他父親的一次偶然決定有關。
盡管已經在縣城生活了幾十年,他的父親心中仍有一個田園夢。2006年,父親在村里承包了11畝荒地,原本只想開挖一口魚塘,隨便養點魚,打造一個回鄉度假的地方。張智樂在廣州就讀大學,畢業后在廣州一家企業找到了一份相對穩定的工作。“感覺上班沒有什么前途,就想回鄉考公務員,最后沒考上公務員,就接手了父親承包的荒地和魚塘。”
彼時22歲的張智樂并沒有想太多,也樂意接管其父交給他的荒地和魚塘。從規劃到打地基,一直都是他一個人負責,就像打理一個“莊園”一樣。經過八九年的時間,他的“莊園”終于有了一些模樣。目前這里除了像階梯一樣的數畝魚塘外,還有一幢2層小樓,四周建起了圍墻,魚塘的周圍種滿了果樹。
歷經風雨逐漸養出特色
與一草一木打造“莊園”一樣,張智樂養魚也是一步一個腳印摸索出來的。他說,剛開始那幾年的養殖經歷,就是一個“交學費”的過程。
2013年,在做好了池塘硬化,裝好了接引山泉水的水管后,他準備“大干一場”。然而事實卻給了他當頭一棒。“剛開始不知道怎么養,一直死魚,有時候甚至成批的死。2013年冬天,因缺氧,死了近2000斤,虧了約3萬元;2014年4月,一萬尾草魚拿回來,爛鰓爛尾,再次因為連日的陰雨天氣缺氧,又死了很多魚……”回憶起自己的慘痛經歷,張智樂不禁有些唏噓。
失敗經歷也讓他迅速“成長”。2016年以來,張智樂養魚逐漸步入了正軌。目前他的魚銷路比較穩定,一年的年收入可達到20多萬元。在經濟情況好轉之后,他又開始不斷完善基礎設施,購置一些自動投料機、幾臺增氧設備,讓魚塘養殖越來越專業。
▲ 張智樂
如今的張智樂,對養魚已經很嫻熟。夏天,他大約6點起床,先巡塘幾圈,認真觀察魚兒的狀況,接著喂飼料,上午八九時喂草料;下午三四時再喂飼料,然后再喂草料。他告訴記者,要看天氣悶不悶熱,如果悶熱需要再次巡塘,最怕的就是出現缺氧的情況。“現在很熟練了,知道什么天氣,應該有什么應對措施,下大雨也不怕了。”他笑著說。
風雨之后期待養出名貴魚
張智樂已經非常適應“養殖戶”這個身份。他的朋友圈全是關于魚的信息,關注的信息也大多跟養魚有關。因為養了幾年,他也慢慢融入了當地的養殖圈,經常參加一些培訓,與本地養殖戶分享交流養魚經驗。他坦言,目前,山泉水養出來的草魚質量更好,比普通的草魚價格高三倍,更受歡迎。
“乳源的山泉水溫比普通的魚塘要更低一點,一般情況在十七八度左右。夏天的溫度大約最高也停留在二十六七度。在乳源東平-洛陽山區,很多養殖戶都是山泉水養魚。”在張智樂的構想中,或許山泉水可以養出一些名貴魚。目前,他的魚塘草魚占大多數,還有少量四大家魚和甲魚等。
汽車電子技術專業畢業的他從完全不會養魚,一路摸索,成長為一名養殖熟手。閑時他喜歡坐在自家陽臺上,看著水中的魚兒暢快的游著,聞著魚塘周圍滿滿的楊梅樹香。“目前全村大概有十幾個人返鄉,大部分回來自主創業。我也是這股返鄉潮流中的一個。”張智樂介紹說。作為養殖戶中的“年輕一代”,他也期待養出跟老一輩養殖戶不一樣的魚來。“目前我對一些名貴魚感興趣,也在了解之中。”他說。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