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下旬,海南省海洋與漁業科學院設施漁業工程與技術團隊聯合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熱帶海洋生物資源利用與保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海南大學海洋學院、海南晨海水產有限公司,借助華大海洋技術平臺首次成功破譯熱帶地區名貴海水魚豹紋鰓棘鱸(東星斑)基因組,并繪制了豹紋鰓棘鱸基因組染色體圖譜。
豹紋鰓棘鱸基因組HIC組裝圖譜
據了解,豹紋鰓棘鱸俗稱東星斑,因經濟效益好、體色艷麗、肉質細嫩、營養價值高等特點,已成為海南省陸基工廠化養殖的主要品種。
隨著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種質退化、病害頻發等問題逐漸顯露。利用第二、三代測序和Hi-C染色體構象捕獲技術,構建了豹紋鰓棘鱸染色體水平基因組圖譜,基因組大小為912Mb,contigN50達到1.42Mb,利用Hi-C技術成功將95.7%的組裝序列掛載到24條染色體上,鑒定出23924個蛋白編碼基因。
該項工作的完成,可深入解析豹紋鰓棘鱸生長快、體色紅這些經濟性狀的遺傳基礎,有效解決養殖規模不斷擴大過程中出現的種質退化、病害頻繁等問題,為開展基因組選育優良品種奠定了基礎,助力水產南繁產業發展。
據了解,這支由陳傅曉研究員帶領,以符書源、王永波、譚圍等副研究員為核心的科研團隊長期堅持在海南省熱帶海水魚類繁育科研一線,該團隊從2008年開始研發這條魚,在國內最早突破了豹紋鰓棘鱸人工繁育技術,構建的室外大水體設施化育苗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研發和推廣的適合海南熱帶地區陸基工廠化養殖技術模式促使豹紋鰓棘鱸成為海南省陸基工廠化養殖的主打品種。
在當前嚴峻的生態環保壓力下,豹紋鰓棘鱸工廠化養殖憑借良好的經濟效益,促使海南省石斑魚養殖產業迅速轉型升級,促進了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預計2019年海南省養成豹紋鰓棘鱸商品魚達6000噸以上,產值15億以上。
該團隊經過十多年的研發,在該院科研基地海南海研熱帶海水魚類良種場(國家級)收集和培育了一個由2000尾豹紋鰓棘鱸親魚組成的繁育群體,初步構建了以豹紋鰓棘鱸南海野生個體為主的種質資源活體庫,為該魚的良種選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