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廣東漁業種業博覽會于12月23日在廣東漁業高科技園開幕
12月22日-12月24日,首屆廣東漁業種業博覽會在廣東國際漁業高科技園舉行,這是全國首個開在塘頭的博覽會,受到了全國業界的廣泛關注。記者從展會上了解到,經過70年的發展,現在的廣東漁業已經是妥妥的全國水產養殖產量和淡水苗種產量雙料冠軍。不僅如此,草魚、羅非魚、對蝦、鰻魚、烏鱧、鱸魚、鱖魚、青蟹、多種海水魚等養殖品種產量,也創造了多個“全國第一”。
特別是近年來以鄉村振興為戰略目標,廣東漁業走上了集約化、智能化、信息化、品牌化的發展道路,進入了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廣東漁業創下多個“全國第一”
在提到廣東70年巨變的時候,經常有這么一句話:過去珠三角的桑基魚塘,已變身世界級城市群。這里說的桑基魚塘,其實是珠三角一種獨具特色的漁業養殖模式。桑基魚塘與蔗基魚塘、果基魚塘并稱為“三基”,是珠三角地區傳統的漁業養殖模式。上世紀70年代,“桑基魚塘”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最佳農業生態模式。
這些先進的養殖技術帶動了中國漁業的屢次飛躍。上世紀60年代,珠江水產研究所“池塘多級輪養技術”為養魚高產奠定了理論基礎,促進了我國水產養殖業的第一次產量飛躍;上世紀80年代,珠江水產研究所“萬畝連片池塘高產養殖綜合技術”使池塘養殖單產和大面積總產實現接近翻倍的增加,成就了我國水產養殖業的第二次產量飛躍。
目前我國水產品養殖產量4991.06萬噸,其中廣東698.59萬噸,占比14%,位居全國第一。
不僅如此,廣東漁業還實現了多個“全國率先”——率先放開水產品交易市場,率先與東盟國家開展“一帶一路”漁業合作,率先實現海洋捕撈“負增長”,率先大規模推動人工魚礁建設,率先開展漁船漁民互助保險。
這同時也帶動廣東成了中國水產飼料產量最大的省份,飼料品類齊全,海大、恒興、粵海、澳華等飼料集團引領行業發展潮流。
廣東漁業種苗占據全國“半壁江山”
作為全國水產養殖第一大省,廣東不僅是水產養殖產量、流通、消費大省,更是水產種業大省。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漁業種業的發展,在全國率先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推動建成國家級水產良種場5家、省級水產良種場64家、其他各類苗種場數量2000多家,形成了國家級、省級良種場為龍頭,地市苗種繁育場、縣級培育場為支撐的水產苗種生產體系,是行業公認的全國乃至全球水產養殖業的“發展高地”。
2018年廣東淡水魚苗產量超過8200億尾,占全國60%以上;南美白對蝦苗產量超4497億尾,占全國40%以上;海水魚苗產量超過50億尾,占全國近40%。其中四大家魚、羅非魚、南美白對蝦、加州鱸、生魚、鱖魚等多個品種種苗產量多年穩居全國榜首。全國魚蝦苗產量超2.3萬億尾左右,廣東就有1.3萬億尾。
以羅非魚為例,廣東是我國最早的羅非魚養育基地。上世紀90年代開始,廣東通過實踐探索,研發出奧尼和吉富等羅非魚優良品系。目前廣東擁有羅非魚良種場數十家(其中國家級良種場2家),2018年廣東羅非魚苗種產量超百億尾,超過全國的50%,產量和規模蟬聯全國首位。
蝦也是廣東漁業的一大優勢苗種。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南海水產研究所聯合廣東海洋大學成功突破了斑節對蝦、墨吉對蝦等主要對蝦品種的工廠化育苗,使廣東對蝦育苗技術進入世界前沿;上世紀90年代,廣東湛江引進凡納濱對蝦,突破人工育苗技術并批量生產,2018年凡納濱對蝦苗產量接近4500億尾,超過全國40%;進入21世紀以來,廣東自主選育了“中興1號”“中科1號”“正金陽1號”凡納濱對蝦以及“南海2號”斑節對蝦等多個蝦類新品種,建立了完善的良種場體系,蝦苗銷售覆蓋全國,并引領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對蝦育苗國家。
“粵字號”水產品叫得響、立得住、賣得好
在廣東漁業的大板塊中,水產品加工也是一塊重要的拼圖,不少人甚至是因為豆豉鯪魚罐頭而知道了廣東的水產品。
據介紹,廣東水產品加工歷史悠久,中國首家鯪魚罐頭廠廣茂香,就是1893年在廣州建立的;1958年,廣東罐頭廠落成投產,成為當時亞洲最大的罐頭廠;1960年,廣東罐頭廠生產的豆豉鯪魚罐頭銷往全球各地華人區,風靡世界。
隨著廣東成為全國水產養殖第一大省,廣東的水產品加工也同樣發展壯大。目前,廣東羅非魚加工業獨占鰲頭,擁有20多家大中型羅非魚加工出口企業,年加工出口能力近50萬噸;廣東還是全國最大的日本鰻養殖、加工和出口基地,烤鰻出口占全國35%以上,年加工能力可達2萬噸;廣東也是全國最大的對蝦貿易集散地,僅湛江就有對蝦加工企業271家,是全國乃至全世界先進加工技術的聚集地,對蝦加工工藝全國領先,涌現了恒興、國聯等國家級龍頭企業。
有了“加工”這一鏈條,廣東多個漁業養殖聚集區形成了完整的供應鏈,提高了市場競爭力。在今年廣東認定的首批46個省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中,就有4個產區因為水產品而著稱,包括:珠海市斗門區白蕉海鱸廣東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中山市東升鎮中山脆肉鯇廣東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茂名市電白區電白南美白對蝦廣東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以及茂名市茂南區茂名羅非魚廣東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就像現在說起廣東荔枝,很多人馬上就想起廣州從化。而說起白蕉海鱸魚,很多人馬上就想起珠海斗門,廣東越來越多的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已經越來越具集群效應。
之前,記者在珠海市采訪時就了解到,珠海市此次入選的斗門區白蕉海鱸廣東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就是全國最大的海鱸魚生產基地,年產量約占全國的50%。
“我從事農業工作20年的夢想就是建設一個農產品精深加工園,現在終于實現了。”珠海市農業農村局副調研員張少良表示,“現在我們農業發展最大的短板就是農產品加工,尤其是水產品加工。目前斗門區的白蕉海鱸年產量是12.28萬噸,對水產加工需求量太大了。”
近期,斗門區白蕉海鱸產業園被正式納入珠三角地區自籌資金建設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名單,斗門區政府積極配套600多畝建設用地,正好解決了水產加工廠的建設。
珠海集元水產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沈少波也告訴記者:“農產品加工在全產業鏈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如果產業發展缺少加工和物流,那么,產業的附加值是做不起來的。珠海本地加工基礎薄弱,一到上市旺季養殖戶只能把白蕉海鱸低價收購到北方去賣,價格一直起不來。現在產業園建設了精深水產品加工廠,可以扭轉向外省低價甩賣的現狀,對我們增強白蕉海鱸市場競爭力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廣東優秀水產苗種大集結
作為全國水產養殖量最大的省份,廣東水產業高度發達,尤其是水產苗種行業遙遙領先全國。其中,苗種業就相當于現代科技的芯片,重要性不言而喻。
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站在頂層設計的戰略高度,舉辦首屆廣東漁業種業博覽會,將漁業種業發展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系統性提升廣東漁業核心競爭力,打造廣東漁業現代化高科技園,打造廣東漁業的新坐標,以此推動廣東建設漁業強省、種業強省的目標。
傳統漁業技藝表演引人入勝
打造全國漁業種業第一盛會
首屆廣東漁業種業博覽會是全國首個以漁業種業為重點的博覽會、全國首個“地展+館展”的漁業博覽會,受到業界的廣泛關注。
記者在現場看到,來自全省各地近百家苗種企業集中亮相,品種涵蓋魚類、甲殼類、爬行類、兩棲類、軟體動物等,包括淡水和海水多個品種,除了最常見的四大家魚、羅非魚、南美白對蝦外,還有各種各樣的鯪、鳊、魴、雜交鱖、加州鱸、黃顙魚、烏鱧、鰻鱺、斑點叉尾鮰、淡水白鯧、泥鰍、尖塘鱧、巴沙魚、羅氏沼蝦、斑節對蝦、海鱸、金鯧、青蟹、龜鱉等,是廣東水產種業行業的一次集體展示,也是迄今為止廣東省規模最大、參加機構最多、品種覆蓋面最廣的一次水產種業展示盛會。
“地展區”分為特色水產種苗品牌館、廣東特色水產品品牌館、淡水種苗品牌館、海水種苗品牌館館展區。“館展區”則以漁業種業為核心,展示良種良法良機良藝。包括了廣東特色養殖品種展區、智慧漁業設施裝備展區、水產養殖投入品展區、漁業扶貧·漁業金融展區、水產病害防控展區。
最核心板塊當屬水產種業品牌館。區別于其他漁業展,本屆漁業種博會采取的是活體展覽的形式,利用產業園3000平方米養殖車間,設置標準水泥池33個、養殖桶194個,現場展示數十個品種,包括雜交虎龍斑、四指馬鲅(馬友魚)、加州鱸“優鱸3號”、雜交鱖、羅非魚、澳洲鱈魚、豐產鯽等的生長形態,其培育過程、家系來源、生產優勢、經濟效益,都在現場一一展示。
據組委會透露,本屆博覽會參展單位數量中,館展區單位100個、設備區20個。其中,帶活體參展的苗種單位76家,加工、飼料、動保企業24家;展示良種超100種。可以說,廣東最好的種苗全在這里了。
科技創新推動漁業種業高質量發展
種業是廣東漁業提質發展的重要抓手,科技創新則是廣東漁業種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動力。
12月22日以“科技創新推動漁業種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首屆廣東漁業種業高質量發展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桂建芳、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苗種處處長高勇、廣東水產學會理事長吳灶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所長江世貴、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白俊杰、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胡超群等專家現場授課,為廣東漁業種業發展獻言建策。
中國科學院院士桂建芳表示:“中國3000年前雖就有水產種業的萌芽,但現代水產種業的興起,僅僅源于近50年來水產遺傳育種學科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水產遺傳育種培育出的200多個水產新品種,已為中國水產養殖的快速增長提供了強有力的種業和技術支撐,使中國水產遺傳育種的學科發展在某些領域處于國際領跑位置,但與國際化的大種業公司相比,多數水產種業公司還相對較小,其核心競爭力和行業優勢尚未形成。
桂建芳呼吁,建議有志于水產種業的民營企業家與育種家加強合作,像近20年來已發展壯大的水產飼料產業一樣,打造轉化力強和可持續發展的水產種業集團公司,由此促進水產養殖模式變革,推動水產養殖生態化、設施化和智能化發展。
廣東水產學會理事長吳灶和也介紹了廣東水產種業的現狀、存在問題及展望。他建議,未來廣東省水產種業要堅持科技創新和綠色發展并行,高起點、高水平、高質量建設水產種業標準化、規范化、品牌化是未來發展的目標。制定出臺廣東水產種業十年發展規劃,既是推進水產種業發展的基礎和關鍵,又是有力有效的工作抓手。加大種業政策扶持資金投入,設立種業發展專項資金,推進良種培育與產業振興計劃,支持國家級、省級原良種場的育種條件建設,增強品種創新能力和綜合生產能力。同時不斷創新重大育種技術和培育新品種,提升種業制種方法創新與技術,創建水產遺傳育種設施和研究平臺。
一場辦在水鄉的漁博會
本屆漁業種業博覽會也是一場辦在水鄉的漁博會,是一場匯集了非遺表演、美食、科普的嘉年華。
在漁業種博會的入口處,迎接觀眾的首先就是美食品鑒區。邀請了粵菜名廚現場烹飪水產品菜式,單是一種海鱸魚,就有各種各樣的菜式。
漁業種博會還設置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漁業技藝表演,邀請南海九江非遺技藝傳承人現場表演數魚花、拋網等傳統漁業技藝,充分展示傳統漁業的魅力,觀眾還能參與釣魚、摸魚等互動游戲。
據介紹,九江魚花產業發展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所謂“撇花”,就是師傅根據四大家魚和其他雜魚在密集缺氧的狀態下,各自因忍耐缺氧能力的不同而出現先后浮頭的特點,創造出的一套“分類”技術。
首先,把魚花搬到“卸花”塘的網池內,然后讓魚花在池內走水一到兩小時,然后分批搬上大竹籮,叫“埋籮”。“埋籮”后開始“撇花”,用木制涂白漆的魚碟將水輕輕攪動,由于各種魚類的浮游力不同,師傅眼明手快,把同類的魚花自上而下撇進網格中,浮于上層的是鳙魚、鰱魚,稍下的是草魚,最下層的是鯪魚。“撇花”的準確率可達90%以上,這項技術使得九江出品的魚花具有種類純、成活率高的特點,優勝于其他地方的魚花。
看完表演,不能錯過的還有產業園內的“水生生物標本館”,是一個超級酷炫的“會動的”標本館。同期展出的還有“廣東水產歷史成就展”,通過播放主題宣傳片及70年廣東漁業成果展,全面系統梳理并展示70年來廣東漁業發展取得的成就、在國內水產業中的行業地位以及為改善百姓膳食結構所作出的貢獻。
首屆廣東漁業種業博覽會“十大名優品種”
種業是廣東漁業提質發展的重要抓手,為提升苗種企業生產水平和產品質量,強化苗種生產企業的品牌建設,首屆廣東漁業種業博覽會引入評比、表彰機制,評選出“2019廣東漁業種業十大名優品種”。
2019廣東漁業種業十大名優品種
廣特超羅非魚 (企業:廣東羅非魚良種場)
優鱸3號 (企業:廣東梁氏水產種業有限公司)
普利茂南美白對蝦 (企業:廣東海茂投資有限公司)
正金陽1號南美白對蝦 (企業:廣東金陽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偉業牌吉奧羅非魚 (企業:廣東偉業羅非魚良種有限公司)
中興1號南美白對蝦 (企業:廣東恒興飼料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虎龍雜交斑 (企業:廣東省海洋漁業試驗中心)
(出處:羊城晚報)
海興農2號南美白對蝦 (企業:廣東海興農集團有限公司)
惠綠源中華鱉 (企業:惠州市財興實業有限公司)
中華鱉 (企業:廣東綠卡實業有限公司)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