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20畝魚塘,今年修建的底排污、沉淀池,采取人放天養的生態健康養殖方式,不再肥水養魚,魚的品質提升了,收入還增加了。”12月28日,仁壽縣曹家鎮水星村村民陳驍告訴記者。
在四川仁壽,像陳驍一樣實施生態養殖的有7.5萬畝。
在第二批主題教育中,仁壽縣為切實整治小流域污染,提高水污染防治,通過水產養殖調研,充分征求漁業養殖戶的意見建議基礎上,制定了全縣全面禁止肥水養魚的措施,通過“人放天養、底排污、魚菜共生”等養殖方式,大力推行池塘底排污、過濾沉淀池和池塘內循環等生態健康養殖技術,并配套魚菜共生、生態凈化池、節水循環等節能減排環保設施減少水產養殖對水域環境的影響。使水產品品種結構和區域更加合理,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水產技術推廣體現不斷完善。
“魚塘改造后,通過水壓將池塘底部魚類糞便、殘餌和淤泥經放水到三級沉淀池,沉淀的淤泥作為山上果樹的肥料,既減少魚類發病提升了魚類的品質又增添了果樹的肥料,一舉幾得。”陳驍不斷的給記者介紹生態養殖的好處。陳驍作為全縣首批水產養殖生態健康養殖試點戶,享受了財政配套政策帶來的紅利。
“我們為8個試點鄉鎮采取底污干濕分離和池塘內循環等生態健康養殖技術的養殖戶,財政按照不超過總投資的50%給予試點補助,把魚塘養殖的重心由注重數量增長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仁壽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劉澤文介紹道。
文林鎮吊慶社區水產養殖798畝,其中50畝以上的大戶有8戶。今年,該社區浩富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養殖戶黃杰明在承包魚塘300畝魚塘里,安裝上了縣農業農村局送來的1000平方米生物浮床,浮床上種植起水稻和空心菜,起到了魚菜共生,凈化水質的作用。“通過浮床上的植物吸收氨、氮等有害物質,水藻明顯減少,水質和魚的品質都有提升,現在我的魚遠銷成都和重慶,給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黃杰明對前來查看養殖變化情況的縣水產站毛宇對比前后的情況說道。“魚塘放水捕魚必須先向鎮政府報告同意后,尾水經凈化池處理后才能排放,目的就是確保排出去的水質達標。”毛宇告訴記者。
仁壽縣在現有魚塘面積基礎上通過設施化、現代化、工廠化養殖模式開展魚塘健康養殖,因地制宜推行池塘底排污、過濾沉淀池和池塘內循環等生態健康養殖技術,全面推廣魚菜共生健康養殖模式,實現魚塘生態健康養殖全覆蓋。
“現在水庫的水質越來越清了,水庫周邊環境也越來越美了,大家也更喜歡來這里散步了!”12月28日,彰加鎮凈黃角村民蘇程穎來到附近的長林水庫,望著波光粼粼的水面,發出了由衷的感嘆。
就在去年底,長林水庫承包人羅連兵與當地村委會依法正式解除了水庫的承包協議。隨后,羅連兵拆除了水庫內包括網箱、增氧機等在內的所有養魚設備。
仁壽縣按照誰發包誰收回的原則,由發包方履行主體責任,山坪塘到期后逐步收回承包經營權,截至目前,全縣已收回75座。虞丞鄉樂群水庫189畝水面已全部收回承包權,推行人放天養,水庫水質清澈,周邊群眾十分滿意。
目前,仁壽縣已推行生態凈化池、生物浮床等生態健康養殖面積1323畝,推行水產健康養殖面積7.5萬畝。
“取締肥水養魚后,品質和效益穩步上升,水產品品種結構和區域布局更加合理,經濟效益和農民收入顯著提高,實現保障供給、提質增效、農民增收、維護生態的目標。”仁壽縣農業農村局局長賴利軍說道。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