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以來,海南省漁業產業遭受不利影響。日前,據省農業農村廳統計,海南省淡水養殖主要品種羅非魚,存塘量約4.5萬噸,海水魚主要養殖品種石斑魚、金鯧魚存塘量約1.5萬噸,對蝦存塘2500噸以上。
為確保漁業增效、漁民增收,一方面,我省出臺相關方案加大對水產品加工企業采購收儲補貼力度;另一方面,不少漁業加工企業表示將搶進度,同時加大收儲力度。
疫情之下,部分漁業養殖企業也有了新思考和新動作:加快布局漁業深加工,延長補齊產業鏈,以期“加”出新市場、帶來新“漁獲”。
水產加工企業搶進度
加大收儲力度
“受疫情影響,羅非魚整體行情不大好,目前村里存塘量約有200萬斤。”文昌市潭牛鎮潭牛村黨支部書記郭仁好說,文昌羅非魚養殖戶約占全省八成,潭牛村也以羅非魚養殖為支柱產業,不及時收儲會加大養殖戶投入成本,還會影響下一步投產。”
3月3日,省農業農村廳、省財政廳聯合出臺《2020年海南水產品采購收儲應急補貼方案》指出,即日起至3月底,采購收儲我省壓塘水產品(羅非魚成魚或對蝦成蝦)100噸以上的水產品加工企業,每噸補貼1000元。
“往年羅非魚收儲都在2月初,今年因疫情耽誤不少工期,現在要搶進度,加大收儲力度。”海南勤富食品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周云峰表示,自2月21日以來,公司已經開啟羅非魚收儲工作,政策的出臺也加大了企業的信心,接下來還將計劃收儲羅非魚5000噸至6000噸。“保證絕不壓價收購,確保農戶增收!”
海南泉溢食品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李海亮介紹,公司主營羅非魚加工,年產值可達2億元。“目前公司已收儲羅非魚400噸,近期還將招聘新員工,加足馬力再收儲2000噸羅非魚。”
“漁業加工企業一頭連著養殖戶,一頭連著消費者,希望企業扛起社會責任,加大收儲力度,幫助養殖戶共渡難關。”3月4日,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劉忠松在海南水產品采購收儲應急補貼方案通報會上表示。
漁業養殖企業
加速布局深加工項目
海南日報記者了解到,羅非魚是海南口岸第一大出口水海產品,“游”到了美洲、歐洲、亞洲、非洲的50多個國家和地區,產業鏈年產值達30億元人民幣,年出口總額超20億元,占全國總出口量近三成。海南羅非魚為什么能“游出去”“游得遠”?疫情下,越來越多漁業養殖企業開始思考和完善加工產業鏈,開辟新市場。
近日,三亞晨海水產有限公司總經理蔡春有忙著聯絡海水魚深加工企業。“受疫情影響,公司養殖的紅東星石斑魚、金鯧魚存塘量較大。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公司加速了完善深加工產業鏈的步伐。”蔡春有介紹,目前公司已經對接好深加工企業,同時開辟線上市場,與京東等電商對接,利用電商直播等新方式開拓新市場。
海南定大養殖有限公司總經理梁倫表示,受疫情影響,企業養殖的巴沙魚今年價格走低。“巴沙魚的產量比羅非魚大,經濟價值也高,但目前海南能加工巴沙魚的企業少之又少,如果能將深加工做起來,這是個前景非常好的產業。”不少漁業養殖企業呼吁,希望海南有更多漁業企業發力深加工,將整個水產品深加工市場做大做強。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