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鎮漁業水產品中轉批發中心,魚販在挑選將出售的鯇魚。本報記者 余兆宇 攝
受疫情影響,我市東升脆肉鯇、黃圃脆肉羅非魚、三角黑魚均出現滯銷現象,原因在于從養殖塘頭到消費者鏈條對接不暢。如何實現養殖戶與消費端直接對接,補齊水產從養殖到餐桌環節不足的短板?記者3月16日在民眾鎮采訪獲悉,該鎮搭建的漁業水產品中轉批發中心已完成半數招商,從塘頭到餐桌的產業鏈即將打通,市民吃上“中山魚”,無需再繞幾道彎。
■資深養殖戶“借巢”打造自家產業鏈
3月16日上午,民眾鎮漁業水產品中轉批發中心。華滔水產專營店前停放著兩輛小貨車,22歲的店主蘇華滔正和店員們將店里的魚裝上車廂。幾個小時前,這些魚剛從自家塘頭上岸,一個小時后,這些魚就將到達民眾和周邊鎮區的集貿市場。
作為珠三角的養殖大市,“中山魚”都得借道市外一級批發市場,轉到本地二級批發市場,經由商超和集貿市場等渠道才能走上市民餐桌。得益于漁業水產品中轉批發中心,蘇華滔養殖的魚無需輾轉多個批發商就能對接到本地市場。
蘇華滔一家是民眾鎮的資深水產養殖戶,其父親蘇樂然上世紀80年代就已入行,從業至今已有30余年。6年前,23歲的大兒子蘇劍華和16歲的蘇華滔也開始涉足水產養殖業。父子三人在民眾鎮共有約1000畝養殖基地養殖四大家魚。為了改變水產養殖戶在批發商和市場中的被動地位,兩名年輕人先后在光明市場和民眾當地開設了水產專營店,成為二級批發商。以往,蘇家的魚每天約1000公斤供港,1000公斤在本地銷售。受疫情影響,兩個月來每天只銷售了200公斤,總體銷量比去年同期減少了6成。隨著餐飲行業恢復堂食,近幾日每天銷量已能達到400公斤。
借助水產品中轉批發中心,蘇華滔從養殖、批發再轉型零售,形成了產業鏈條。據了解,民眾鎮是全市近三分之一的供港水產原產地,蘇家也有瘦身吊水魚供港。
■水產品中轉批發中心招商已達五成
民眾鎮漁業協會會長劉穎介紹,中山此前沒有一級批發市場。新光明市場目前以小批發和零售為主。除新光明市場外,中山部分水產品還通過沙溪之榮水產等幾個天光墟批發,產品缺少質量追溯系統,難以滿足中高端市場需求。此次各鎮區養殖戶水產出現滯銷,就是家門口少了一個本地水產品長期固定的中轉和批發門戶,無法打造一個完整的養殖戶與消費端直接對接。
從塘頭到餐桌,所有的環節需要一條產業鏈的協作,打通“中山魚”從塘頭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廣東月光寶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銷售總經理馮文滔說,“單靠一個企業把全部的鏈條做完,難以形成全鏈條的對接。”馮文滔很贊成劉穎的理念。
劉穎介紹說,雖然受到疫情影響,批發中心目前的招商也已達到了5成。他呼吁,中山的養殖戶可以聯合其他有實力的商戶,花心思做好這個分發中心,彌補這個歷史遺留的水產業短板。目前,與民眾水產批發中心簽訂合同的養殖戶及流通戶,經營的品種有瘦身四大家魚、叉尾魚、泥鰍、黃鱔、生魚、桂花魚、脆肉鯇、脆肉羅非魚、澳洲淡水小龍蝦、黃骨魚、羅氏蝦等淡水品種。該批發和零售的系統打通后,將徹底實現養殖戶與消費端直接對接,打通水產養殖的整合產業鏈條。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