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記者驅車行駛在濱州北海經濟開發區,沿國道339行駛至濱州港的路上,沿途滿目可見成方連片的鹽池和生態蝦塘。養殖區30多萬畝的總面積,讓這里成為全國最大的鹽田蝦養殖基地。
這片壯觀的蝦塘屬于渤海水產股份有限責任公司(下稱“渤海水產”)。在渤海水產脊嶺島鹽田蝦養殖基地,技術中心主任陳錨正在各蝦池間巡視。“現在蝦池里還沒有蝦,正在育苗階段。每年4月底5月初開始投放蝦苗,6月份就能捕撈,捕撈時間可以持續至11月份。”陳錨告訴記者。
據悉,北海經開區灘涂面積廣闊,有2000多年的海鹽史、20多年的海洋漁業史。渤海水產是匯泰集團的子公司,該集團最初以生產海鹽為主。在養殖對蝦以前,這里還只是大片的曬鹽灘涂。這里的海水鹽度早已經超過了教科書上關于對蝦養殖所規定的“理論值”。為了實現海水的高效利用,公司1996年就引進了抗高鹽的南美白對蝦,但受制于當時的技術條件,在鹽田養殖的對蝦產量并不穩定。
好政策帶來新轉機,近年來,隨著“海洋強國”“經略海洋”戰略的推進實施,渤海水產在北海經開區管委會的幫助下,攻克養殖技術難題,在鹽堿水域創造出高產值,年養殖、 捕撈對蝦、海參、藻類等各種海產品 13000 噸,形成了育苗、養殖、加工、營銷四位一體的全產業鏈。2017年,鹽田蝦出口日本,截至目前,畝產值三萬元的蝦塘,已實現年均4000萬元的出口額。
“對蝦養殖產業是集團海水綜合利用產業鏈上的一部分,從一級鹵水的對蝦養殖,到二級鹵水的溴素提取,再到三級鹵水的海鹽結晶,最后尾水進入藍色海 洋化工園區進行苦鹵綜合利用,實現了污染物的零排放。鹽田養殖和海鹽曬制產業的有機融合,是對鹽堿荒灘的多重開發和再次利用,實現了‘一水多用’的循環模式,把每一滴海水吃干榨凈。”公司生產技術部部長武心華介紹。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原生態的養殖方式,讓從這片土地上出產的蝦擁有高質量。說起這些,渤海水產質量檢測部部長劉云飛信心十足地打開了話匣子:“我們采用生態放養模式,低密度、少投料、捕撈靠網兜,不施用藥物、激素。這樣生產出來的蝦因為鹽度高、生產周期長,肉質鮮嫩,口味鮮甜。我們會把這種優勢推廣到類似的鹽田區域,全國有超過400萬畝類似條件的水面,目前能利用起來的才僅僅是一小部分,潛能很大。”
渤海水產是北海經開區漁業發展和現代海洋建設的一個縮影。北海經開區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劉希剛告訴記者,為了推動傳統海洋產業提檔升級,他們不斷引進和推廣漁業新品種、新技術,漁業產業設施化、生態化、現代化、科學化水平大大提升。目前,如渤海水產一樣的企業陸續建成投產,“脊嶺島”鹽田蝦品牌逐漸打響擦亮。
此外,記者從濱州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了解到,經過多年的積累壯大,全市逐步形成對蝦、貝類、豐年蟲三大優勢主導品種。總投資2.1億元的4個現代漁業項目全部建成,新增標準化池塘4萬畝、工廠化養殖5.6萬平方米。海洋牧場自升平臺建成啟用,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顯著。全市實現海洋經濟總產值770億元,漁業經濟總產值171億元。2020年,將突出經略海洋、振興漁業兩大主責主業,推動海洋和漁業高質量發展,為“富強濱州”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